欺诈解除合同的依据

《民法典》第148条和149条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违背真实意思订立的合同,受欺诈方有权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合同。所谓欺诈,不仅包括虚构事实,还包括故意隐瞒与合同相关的重要信息。法律之所以支持受欺诈方解除合同,核心在于维护契约精神的公平性——合同必须建立在双方真实自愿的基础上。

欺诈解除合同的三大实战场景

去年有个朋友买房遇到开发商虚假宣传学区房,结果孩子根本上不了名校。这种典型的虚构事实直接构成欺诈,他拿着宣传册和教育局文件成功解约。更有意思的是,现在二手车交易平台出现的调表车,把20万公里的里程改成5万公里卖,这种隐瞒真实车况的操作,法院基本都会判解除合同。

最近还碰到个新案例:直播带货的主播把普通保健品吹成抗癌神药,买家收货后发现就是维生素片。这种夸大功效到离谱程度的,妥妥属于欺诈。其实判断关键就两点:对方是不是故意?有没有影响你的决策?就像相亲时隐瞒离异史不算欺诈,但要是假装富豪骗婚,那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

欺诈解除合同的依据

你必须要知道的5个关键证据

打这种官司最重要的就是证据闭环。微信聊天记录记得要录屏保存原始载体,电话录音开头最好确认对方身份。去年有个客户靠快递单上的发货地戳破了对方海外代购的谎言,这种物证比人证更管用。第三方检测报告也很重要,特别是产品质量纠纷,千万别自己拆封,要找公证处见证开箱。

最近看到个骚操作:买家假装要进货,让卖家在微信里重新确认了虚假的产品参数,这种钓鱼取证虽然不提倡,但确实有效。不过要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的证据法院不采纳,偷偷在别人办公室装窃听器就绝对不行。

常见问题深度解答

1. 隐瞒重大事实算欺诈吗?

关键看隐瞒的内容是否影响合同目的。二手房漏水不说是欺诈,但没告诉前业主的职业不算。有个判例很有意思:卖家隐瞒房屋里发生过非正常死亡,法院认为这属于公序良俗范畴,支持解除合同。

2. 口头承诺不兑现能否解除合同?

能证明对方确实做过承诺,照样可以维权。去年有个健身房案例,销售口头承诺随时可退卡,但合同里没写。客户收集了其他会员的相同证言,加上销售离职后的爆料录音,成功解约。

3. 企业宣传夸大算不算欺诈?

看是否超出合理夸张范围。奶茶店说全市最好喝没问题,但要是标注0糖0卡却被检出高糖分,这就构成欺诈。有个典型案例是化妆品宣传三天祛斑,检测报告显示毫无效果,法院判决三倍赔偿。

4. 发现欺诈后多久内必须起诉?

撤销权的除斥期只有1年,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欺诈之日起计算。有个客户3年前买的假古董,最近鉴定才发现问题,结果过了时效期无法维权。切记要保留最早发现问题的证据,鉴定报告日期、首次维权的聊天记录等。

5. 合同解除后能要回多少钱?

不仅能拿回已付款项,还可以主张直接损失。要是对方明知欺诈还恶意签约,甚至能追讨惩罚性赔偿。有个购房者被中介吃差价30万,法院不仅判退还中介费,还支持了差价赔偿,相当于让欺诈方偷鸡不成蚀把米。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