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合同赔偿金额怎么算
当合同撕毁时,赔偿金就像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民法典》第566条和第584条,赔偿金额=实际损失+预期利益-违约方已支付金额。你租商铺付了10万定金,房东违约导致你错过旺季少赚15万,这时候最高能主张10+15=25万赔偿。但有个隐藏规则:赔偿总额不能超过违约方签约时预见的损失,这条红线很多人不知道。
手把手教你算清四笔账
第一步先翻合同找违约金条款,去年有个装修案例,合同写明违约金是总价20%,法院直接照判。要是合同没写,就要算实际损失,物流公司违约导致生鲜腐烂,货值+冷链运输费+客户索赔都要算进去。
最刺激的是预期利益计算,去年有个网红孵化案,MCN机构违约导致博主错过618带货,法院参考过去三个月收入判赔了80万。但要预期利益必须提供完税证明、银行流水等证据链。
遇到这五种情况能少赔
疫情封控导致餐厅无法履约,拿着政府红头文件可以主张不可抗力;开发商逾期交房,但购房者明知楼盘有纠纷还签约,法院判双方分摊损失。最典型的是去年建材涨价案例,违约金从30%被砍到8%,关键要证明继续履约显失公平。
防坑指南:三要三不要
要定期做合同健康检查,特别是合作三年以上的老客户;要设置违约金递增条款,逾期每天加0.5‰;要约定维权成本由败诉方承担。千万别在微信里说赔多少都行,去年有个老板随口答应赔50万,被截图当证据。更不要擅自停履约,有个供应商没等正式解约通知就停止发货,反被索赔120万。
灵魂拷问:这几个问题你一定想过
问题1:合同没写违约金就只能认栽?
错!去年钢材买卖案,买方违约导致卖方转卖损失30万,虽然没约定违约金,法院照样支持了转卖差价+仓储费。记住《民法典》585条,没约定就按实际损失算。
问题2:赔偿金能超过合同总金额吗?
特殊情况下可以!某明星代言违约导致产品下架,除了退回500万代言费,还赔了2000万商誉损失。但必须证明:1.损失真实发生 2.违约方事先知道造成重大损失。
问题3:对方耍赖不赔怎么办?
先做财产保全再起诉,有个建筑公司申请冻结对方账户800万,最终调解成功。记得起诉时把律师费、公证费都列入诉讼请求,北京有个案子多拿回37万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