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诈合同的构成要件
《民法典》第148条,欺诈合同的构成需要满足四个关键要素:行为人具有欺诈故意、实施了欺诈行为、受欺诈方因欺诈陷入错误认知、受欺诈方基于错误认知作出意思表示。这四个要件就像四把钥匙,必须全部凑齐才能打开合同欺诈的法律认定之门。举个简单的例子,张三卖二手车时故意调低里程表(欺诈行为),目的是让李四误以为车况良好(欺诈故意),李四高价购车(因果关系),这就构成了典型的欺诈合同。
揭开欺诈合同的四层画皮
第一层画皮是精心设计的欺诈故意。这可不是简单的吹牛皮,而是像程序员写代码一样缜密的恶意。某教育机构明知无法提供承诺的保过班,还在招生简章里白纸黑字写保证通过率,这种明知道做不到还要故意写出来的,就属于教科书式的欺诈故意。
第二层画皮是千变万化的欺诈行为。现在骗子们的套路比美颜相机还多:P图伪造房产证、雇群演假装看房、用虚拟号码伪造官方来电...去年曝光的某加盟骗局,连实体店铺都是临时租来装门面的,这种全方位造假的行为,简直可以拿奥斯卡最佳道具奖。
第三层因果关系的认定最容易被忽视。就像吃坏肚子要证明是某家饭店的问题一样,必须证明是对方的欺诈直接导致你签合同。买房时卖家隐瞒了房屋漏水问题,买家需要证明早知道这个情况就不会签约,这时候物业维修记录、邻居证言就成了关键证据。
一层是错误意思表示这个临门一脚。最近有个典型案例,某网红带货用滤镜把普通苹果拍成仙果,粉丝收到货后集体维权。虽然主播有夸大行为,但商品本身没有质量问题,法院认定不构成根本性欺诈,这就体现了意思表示错误的认定尺度。
关于欺诈合同的灵魂拷问
Q1:对方吹牛吹破天算欺诈吗?
这得看吹的是彩虹屁还是毒蘑菇。像本小区风水宝地这种主观描述属于商业吹嘘,但要是把商住公寓说成学区房,把郊区房说成地铁上盖,就是实打实的欺诈。记住一个原则:对客观事实的虚假陈述才构成欺诈。
Q2:发现合同部分条款造假能全盘否定吗?
就像吃苹果发现半条虫,关键看虫子在哪头。虚假条款是合同核心内容(购房合同中的产权信息),可以主张整个合同无效;是次要条款(交房时赠送的电器型号),只影响部分条款效力。但别自己当法官,发现猫腻要立即咨询专业律师。
Q3:微信聊天里的口头承诺算数吗?
现在电子数据也能作为证据啦!卖家在微信里承诺房子带学位,就算合同里没写,只要你能举证对方做过这个承诺,且该承诺影响了你签约决定,就构成欺诈。记得养成随时截图的好习惯,必要时可以公证微信记录。
Q4:被欺诈后只能吃哑巴亏吗?
法律给你准备了后悔药!《民法典》,受欺诈方有权在知道真相后1年内申请撤销合同。这就好比淘宝的七天无理由退货,不过这里给了一年犹豫期。但要时效性,别像存放电影票根一样把证据压箱底。
Q5:怎样避免签下卖身契?
记住防骗三件套:查、问、留。查对方资质和信用记录,问清所有模糊条款,留痕所有沟通记录。签合同前不妨学学侦探,去实地看看、向第三方核实信息。遇到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先问问自己:为什么偏偏砸中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