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诈骗罪立案金额怎么算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93条,贷款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虚假证明文件、虚构贷款用途等手段骗取金融机构贷款的行为。立案金额的计算标准主要依据两高《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个人诈骗金额1万元以上、单位诈骗金额10万元以上即达到立案标准。这里的"金额"指实际骗取的贷款本金,不含利息、违约金等衍生费用,且包含多次作案累计金额。
一、贷款诈骗罪金额计算的"潜规则"
浙江某案件中,王某用伪造的房产证分3次骗取银行贷款共计9800元,因未达1万元标准未被刑事立案。但当他第4次企图诈骗2000元时,公安机关立即将4次累计金额1.18万元立案。这说明:司法两年内多次诈骗行为金额会累计计算,就像信用卡诈骗的"12个月滚动累计"机制。
更特殊的是共同犯罪中的金额认定。张三、李四合伙诈骗银行贷款50万元,张三实际分得10万元,仍要按50万元的全额承担刑责。这源于刑法中的"部分实行全部责任"原则,就像分食毒蛋糕,无论吃多少都要对整个中毒结果负责。
二、立案金额背后的量刑密码
最新量刑标准显示:1万元是入罪门槛,5万元对应"数额较大"(3-5年),50万元构成"数额巨大"(5-10年),500万元则达到"数额特别巨大"(10年以上)。但有个"暗门":即便未达1万元,若造成金融机构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上,仍被立案。就像醉驾即便没出事,血液酒精含量达标就要追责。
担保人成为"隐形被告人"。河北某案中,担保人明知借款人虚构贷款用途仍提供担保,最终被认定为共犯。这如同为抢劫犯把风,虽未直接动手也要担责。
三、金额认定的五大争议焦点
1. 已归还部分是否扣除? 若诈骗100万后归还20万,仍按100万定罪,归还部分作为量刑从轻情节。就像偷钱后归还不影响盗窃罪成立。
2. 车辆实际价值与贷款额的差额被认定为诈骗金额。贷款50万购价值30万的车,差额20万即被追责。
3. 借用他人名义贷款的责任划分。出借身份证者构成共同犯罪,某大学生出借身份证给表哥贷款,因分得5000元好处费被判缓刑。
四、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1:贷款诈骗金额包含利息吗?
答:不包含。司法解释,仅计算实际骗取的贷款本金。但若诈骗时即包含虚增利息的情况,虚增部分可计入诈骗金额。
问题2:不同省份立案标准不同吗?
答:全国统一执行1万元标准,但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在量刑时会结合当地经济水平调整。上海5万元按"数额较大"处理,而西部省份适度放宽。
问题3:自首后退赃能否降低涉案金额?
答:不能改变已构成的犯罪金额,但退赃可获得从轻处罚。就像考试作弊被抓后交回小抄,虽不能改变作弊事实,但态度影响处理结果。
问题4:担保人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吗?
答:若担保人明知或应知贷款诈骗仍提供担保,构成共犯。某案例中担保人收取贷款金额3%作为"担保费",最终被判有期徒刑2年。
问题5:贷款诈骗未遂金额如何认定?
答:未遂数额对应的量刑档次从轻处罚。企图诈骗100万未遂,按"数额特别巨大"对应的10年以上量刑,但可减轻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