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加1赔偿是税前工资还税后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明确规定,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计算。这里的月工资在法律实务中普遍认定为劳动者离职前12个月的平均应发工资(即税前工资)。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明确指出,经济补偿金计算基数应当包含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个人缴纳部分。也就是说,你实际拿到手的会是扣除个税和社保后的金额,但赔偿基数本身是税前计算的。
关于赔偿金的三大认知误区
很多打工人以为赔偿金就该是实打实到手的钱,这个理解其实有偏差。小王被裁员前月薪1.5万,社保公积金个人缴纳2000元,个税500元。他的N+1赔偿计算基数是1.5万,按这个标准算出来的赔偿总额,在发放时会扣除对应的税费和社保,实际到账金额会比基数计算出来的数值少,但这是合法合规的操作。
还有朋友把年终奖、加班费排除在计算基数外,这可是要吃大亏的!法律规定计算平均工资时要包含奖金、津贴、补贴等全部货币性收入。去年领了3万年终奖的小李,在计算月平均工资时,这笔钱是要平摊到12个月里计算的。
手把手教你算清赔偿金
你在某公司工作了3年零2个月,前12个月总收入24万(含2万年终奖),每月社保个人部分交1500元。计算步骤是:
1. 计算月平均工资:24万÷12=2万元
2. 确定N的数值:3.5年按4个月计算(超过半年部分按1个月算)
3. 总赔偿金:4×2万+1×2万=10万元
4. 实际到手金额:10万-(10万×3%速算扣除数)=9.7万左右
特殊情况处理指南
遇到这几种情况要特别:
1. 工资明显高于社平工资3倍时(北京标准为33891元),计算基数按3倍封顶,年限最高12年
2. 疫情期间的待岗工资也要计入平均工资计算
3. 销售人员的提成收入必须有书面证据才能计入基数
4. 被违法辞退时的2N赔偿同样适用税前计算规则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1:公司用基本工资当基数合法吗?
绝对不合法!必须包含绩效工资、津贴补贴等全部收入。发现公司这样操作,可以保留工资条、银行流水等证据申请劳动仲裁。
问题2:赔偿金需要自己报税吗?
不需要。财税[2018]164号文件,经济补偿金在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以内的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部分才需要公司代扣代缴。
问题3:年终奖还没发就被裁员怎么算?
劳动合同或规章制度明确约定了年终奖,即便还没到发放时间,也可以要求按工作月份比例折算计入赔偿基数。
问题4:赔偿金包含社保公积金吗?
公司需要为赔偿金缴纳社保公积金吗?答案是不需要。赔偿金属一次性经济补偿,不属于工资范畴,不需要缴纳社保公积金。
问题5:协商离职时的N+1怎么算?
协商解除的赔偿基数可以双方约定,但不得低于法定标准。协议里写的是税后金额,那公司必须补足产生的税费差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