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的工资和实际不符怎么办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必须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你发现工资单上的数字和实际到账金额有差异,或是绩效考核、加班费计算存在明显错误,这已经构成违法行为。你可以通过以下步骤维权:
1. 保留工资条、银行流水、考勤记录等证据
2. 先与用人单位协商沟通
3. 向当地劳动监察大队投诉(12333热线)
4. 申请劳动仲裁(时效为1年)
5. 必要时向法院提起诉讼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必须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你发现工资单上的数字和实际到账金额有差异,或是绩效考核、加班费计算存在明显错误,这已经构成违法行为。你可以通过以下步骤维权:
1. 保留工资条、银行流水、考勤记录等证据
2. 先与用人单位协商沟通
3. 向当地劳动监察大队投诉(12333热线)
4. 申请劳动仲裁(时效为1年)
5. 必要时向法院提起诉讼
《民法典》规定,婚前购买的车辆登记在女方名下且未特别约定,法律上属于女方个人财产。但是婚后共同偿还贷款,情况就复杂了:婚后还贷部分(含车辆增值部分)被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举个例子,车价30万,首付10万由女方婚前支付,婚后两人共同还贷20万,离婚时车辆所有权归女方,但女方需补偿男方共同还贷部分的一半(即10万+增值部分)。
案例1:程序员小王婚前贷款给女友买车,分手时发现车贷还有15万没还。法院判定车辆归女方,但小王通过银行流水证明自己还了8万,最终女方补偿小王4万。
经常有当事人拿着调解书来问:白纸黑字都签了,我现在反悔还能去法院立案吗?这个问题其实藏着大学问。《民事诉讼法》第201条规定,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就具有法律效力,相当于法院的判决书。但法律也留了后门——调解违反自愿原则或协议内容违法,当事人可以在6个月内申请再审。简单说就是:签了调解书原则上不能重复起诉,但特殊情况下还能翻盘!
去年处理过一起典型案件:老王被忽悠签了交通事故调解书,后来才发现自己十级伤残根本没算进赔偿。我们调取当时调解录像,发现调解员根本没告知伤残鉴定的重要性。法院以重大误解为由撤销调解书,老王多拿了8万赔偿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80条,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就是那些突然发生、完全超出当事人控制范围,导致合同无法履行或行为受阻的天灾人祸。地震、台风、战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新冠疫情)等。法律上,因不可抗力导致的违约或损失,当事人可部分或全部免除责任,但必须及时通知对方并提供证明。
你以为不可抗力只存在于法律条文里?其实它早就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你开了一家网红奶茶店,刚签完商场租赁合同,结果商场因为疫情被封控三个月,这时候租金能不能减免?答案很要看合同里有没有不可抗力条款。再你网购的生鲜因为突降暴雨导致物流延迟,商家甩锅给天气原因,这是否合法?关键要看暴雨是否达到不可预见、不可克服的程度。
当老王通过微信转了5000元给朋友老张时,既没备注也没说明用途,这算不算还钱?《民法典》第560条,债务人给付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时,按费用、利息、主债务顺序履行。若转账时未明确说明性质,收款人有权主张是还款,但需要结合双方交易习惯判断。关键看能否形成完整的证据链,聊天记录、转账备注或证人证言。
现实中最常见三种场景:1. 朋友间救急转账 2. 情侣分手后的经济往来 3. 生意伙伴资金周转。去年上海法院判过典型案例:小李每月固定转给前女友3000元,分手后主张是借款,但因转账备注生活费败诉。记住:银行流水是哑巴证据,需要其他证据当翻译。
《刑法》第303条、《反洗钱法》第20条及《治安管理处罚法》第70条规定,司法机关对网络赌博涉案银行卡的划扣确实以涉案金额为核心依据。来说,涉案金额指参与赌博的实际流水、非法获利及被认定为赌资的部分。公安机关在冻结账户时,需向银行出具《协助冻结财产通知书》,而划扣金额不会超过查明的涉案资金范围,这也是法律对公民财产权的保护体现。
老王去年玩某彩票平台输了8万,银行卡突然被冻结后收到通知:划扣金额正是他半年的充值总额。这个典型案例揭示了网赌资金处理的
《刑法》第266条,诈骗罪的核心要件就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财物。这里的主观故意就像犯罪分子的大脑操作系统,必须具备三个特征:明知自己在骗人、主动追求骗钱结果、早就盘算好怎么花赃款。举个栗子,张三伪造房产证抵押借款时,从P图那一刻起主观故意就成立了。
去年有个真实案例,李四在某鱼卖二手手机,故意隐瞒设备有暗病的事实。买家收到货发现是残次品要求退货,李四却玩消失。这种故意隐瞒关键信息的行为,就算没签书面合同,照样构成诈骗罪的主观故意。就像烧烤摊老板往羊肉串里掺鸭肉还嘴硬说是纯羊肉,本质上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在法律实务中,签订合同与签定合同两个表述常被混用,但严格来说,签订才是规范的法律术语。签订指各方通过签字盖章达成合意,而签定更多是日常口语表达。无论用词如何,只要符合《民法典》第143条关于民事法律行为有效性的规定(具备民事行为能力、真实意思表示、不违反强制性规定),合同即产生法律约束力。未履行合同义务的一方将承担继续履行、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严重者涉及刑事责任。
某装修公司因忽略合同中的违约金每日3%条款,违约后被判赔总工程款2倍的案例引发热议。签订合同绝不是走形式,以下关键点直接影响法律责任:
当合同没写清楚履行地在哪,打起官司来就像玩抢凳子游戏——原被告都急着找对自己有利的法院。《民事诉讼法》第24条规定,合同纠纷由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法院管。但到没约定履行地的情形,就得看《民诉法解释》第18条这把钥匙:争议标的为给付货币的,收钱方所在地为履行地;交付不动产的,不动产所在地算履行地;其他标的,履行义务方所在地为准。要是合同存在多个履行地,以与争议最相关的那个为准。
去年有个建材商老王的真实案例,他和广州公司签了500万的购销合同,双方都没提履行地。后来广州公司拖欠货款,老王想在自家杭州起诉,对方却主张要去广州打官司。法院最终认定:因为争议的是货款支付,适用接收货币一方所在地原则,判杭州法院有管辖权,老王省了跨省打官司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