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合同诈骗罪的量刑标准是什么,想了解:单位合同诈骗罪与合同诈骗罪有何区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4条和第231条规定,单位合同诈骗罪是指以单位名义实施的合同诈骗行为,其量刑标准与普通合同诈骗罪存在显著差异。对于单位犯罪,主要采取“双罚制”:既对单位判处罚金,又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若诈骗数额较大(一般指10万元以上),直接责任人员面临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数额巨大(50万元以上)可判3-10年有期徒刑;数额特别巨大(500万元以上)则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而普通合同诈骗罪中,个人犯罪达到同样数额时量刑更重,个人诈骗50万元即面临10年以上刑罚。
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的核心差异
某建材公司虚假合同案就充分体现了这种区别。该公司虚构工程项目骗取了多家供应商3000万元预付款,最终法院判决单位罚金500万元,董事长和总经理分别获刑7年和5年。若系个人实施同等金额诈骗,主犯面临无期徒刑。这种差异源于刑法对单位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认定不同——单位犯罪具有业务关联性,而个人犯罪主观恶性更强。
司法实践中的特殊情形处理
在单位合同诈骗案件中,直接责任人员的认定常引发争议。江苏某案件中,财务总监虽未参与合同签订,但因协助制作虚假财报被追责。司法实践中会综合考量职位权限、参与程度、违法所得分配等因素。对于挂名法人这类特殊情形,若能证明其未实际参与且不知情,可免除刑事责任。
常见问题解答
1. 单位被注销后还能追究责任吗?
可以。最高法司法解释,单位注销不影响对直接责任人员的追责。上海某案例中,公司注销两年后,原法人仍被追究刑事责任。
2. 员工不知情参与诈骗需要担责吗?
关键看是否存在主观故意。某快递公司员工按领导指示伪造签收单,因不明知诈骗实质,最终未被起诉。但若存在明显异常仍参与,构成共犯。
3. 单位犯罪会影响个人征信吗?
直接影响主要在刑事层面。但新规明确,单位犯罪中被判刑人员将纳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影响贷款等经济活动。
4. 民营企业与国企量刑有区别吗?
法律上无差异。但国企犯罪涉及国有资产流失,加重责任人员处罚。某央企子公司合同诈骗案中,总经理量刑较同类民企案件加重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