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约定合同履行地的管辖
当合同没写清楚履行地在哪,打起官司来就像玩抢凳子游戏——原被告都急着找对自己有利的法院。《民事诉讼法》第24条规定,合同纠纷由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法院管。但到没约定履行地的情形,就得看《民诉法解释》第18条这把钥匙:争议标的为给付货币的,收钱方所在地为履行地;交付不动产的,不动产所在地算履行地;其他标的,履行义务方所在地为准。要是合同存在多个履行地,以与争议最相关的那个为准。
合同没写履行地,打起官司有多刺激?
去年有个建材商老王的真实案例,他和广州公司签了500万的购销合同,双方都没提履行地。后来广州公司拖欠货款,老王想在自家杭州起诉,对方却主张要去广州打官司。法院最终认定:因为争议的是货款支付,适用接收货币一方所在地原则,判杭州法院有管辖权,老王省了跨省打官司的麻烦。
这种情况在服务合同里更常见。北京公司找深圳团队开发APP,合同没写履行地。要是北京公司拒付尾款,深圳团队既可以在自己公司所在地起诉(作为提供服务方),也可以主张北京是接收服务地。这时候法官就得化身侦探,通过双方实际履行情况来破案。
企业必备的防身术
见过太多企业在这事上栽跟头,分享三个实用招数:
1. 签合直接写明本合同履行地为XX市XX区,最好到区县级,别用甲方所在地这种模糊表述
2. 约定管辖条款模板:如发生争议,双方同意提交XX法院管辖,要写明确法院全称
3. 履行过程中留证据:发货单写清交货地点,服务确认单注明服务提供地,付款备注写明履行事项
常见问题答疑
Q1:没约定履行地,原告能随便选法院起诉吗?
当然不是!有个装修公司吃过亏,他们在重庆接了个成都的酒店项目,合同没写履行地。完工后业主拖欠工程款,装修公司直接在重庆起诉。结果法院审查发现主要施工在成都,把案子移送成都法院了。选法院不是开盲盒,得按法律关系来。
Q2:口头合同的履行地怎么算?
去年有个直播带货纠纷挺典型。杭州主播和广州商家口头约定带货,没签书面合同。后来因分成问题闹上法庭,法院通过物流记录确定货物从广州发出,直播在杭州进行,最终认定主要履行地在杭州。提醒大家:微信聊天记录、发货单、转账备注都是重要证据。
Q3:被告在外省,起诉会不会特别麻烦?
确实会增加成本,但有个取巧办法。像去年江苏有个供应商,把货物卖给新疆客户时特意在合同写明由供方安排物流,后来纠纷起诉时,法院将货物发出地认定为合同履行地,成功在本地立案。实在要在外地起诉时,现在可以网上立案、视频开庭,比过去方便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