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订合同与签定合同的法律责任

在法律实务中,签订合同与签定合同两个表述常被混用,但严格来说,签订才是规范的法律术语。签订指各方通过签字盖章达成合意,而签定更多是日常口语表达。无论用词如何,只要符合《民法典》第143条关于民事法律行为有效性的规定(具备民事行为能力、真实意思表示、不违反强制性规定),合同即产生法律约束力。未履行合同义务的一方将承担继续履行、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严重者涉及刑事责任。

合同签了字就得认账?这些细节要

某装修公司因忽略合同中的违约金每日3%条款,违约后被判赔总工程款2倍的案例引发热议。签订合同绝不是走形式,以下关键点直接影响法律责任:

1. 签字人权限陷阱:业务员擅自代表公司签约,若无法提供授权委托书,导致合同无效。曾有采购经理私签百万订单,最终公司以表见代理为由被追责。

2. 电子合同新风险:使用某平台电子合未做实名认证,法院以无法确认签约主体驳回了维权请求。电子签约务必通过正规CA认证平台。

3. 阴阳合同代价大:为避税签订两份不同价格的房屋买卖合同,不仅被追缴税款,还被判合同无效导致交易取消。

签订合同与签定合同的法律责任

5个致命合同陷阱与破解指南

陷阱一:空白合同后补条款
建筑公司刘老板在空白页签字后,发现被添加了延期每天罚5万条款。破解方法:坚持不空不白原则,骑缝章+每页小签。

陷阱二:格式条款玩文字游戏
某培训合同写着开课后不退费,但消费者成功援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6条主张条款无效。关键要识别免除对方责任的条款。

陷阱三:口头承诺不落地
开发商承诺送车位却未写入合同,业主维权失败。切记所有约定必须书面化,录音录像不能替代书面条款。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1:微信聊天谈成的合作算数吗?
答:《电子签名法》,微信记录可作为电子证据,但需满足:能锁定双方身份、内容完整未被篡改。建议重要事项仍要签订正式合同。

问题2:合同签完后发现被骗能撤销吗?
答:依据《民法典》第148条,受欺诈签订的合同可在1年内起诉撤销,但需保存好诱导签约的录音、宣传资料等证据。

问题3:公司章没盖齐影响效力吗?
答:法定代表人签字即代表公司,但特殊约定除外。某案例中合同注明需加盖合同专用章生效,因只用公章被判无效。

问题4:未成年人签的合同有效吗?
答:16岁以下原则上无效,16-18岁若未以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仍需法定代理人追认。游戏充值维权多基于此条款。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