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纠纷变诈骗?如何定性合同诈骗罪

合同纠纷变诈骗?如何定性合同诈骗罪

合同纠纷可能转化为诈骗犯罪,关键在于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并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签订/履行合同

一、合同纠纷和诈骗隔着"一堵墙"

老王开了家装修公司,收了20户业主的预付款后突然失联。业主们报警时发现:老王半年前就开始用低于成本价接单,收款后根本没采购建材,账户资金全用于赌博——这就不再是简单的违约纠纷,而是典型的合同诈骗。

生活中常见这样的"身份转换":当合同一方在缔约时就抱着"空手套白狼"的恶意,使用造假证件、虚构履约能力、收钱后故意失联等套路,民事纠纷就升级为刑事犯罪。就像网购遇到卖家发空包裹,若对方仓库里压根没有货物还继续接单,性质就完全不同。

二、三把"标尺"量出诈骗本质

司法实践中常用三个判断维度:

1. 签约时的履约诚意:重点看当事人签约时是否具备履行能力。比如开发商在土地证都没拿到时就预售楼盘,后期资金链断裂跑路,可能被认定具有诈骗故意。

2. 钱款的实际去向:正常经营亏损和恶意挥霍有本质区别。有个案例很典型:某教育机构收取学费后,将60%资金用于高管奢侈消费而非教学投入,这就符合非法占有特征。

3. 事后的补救态度:真正的纠纷当事人会积极协商解决,而诈骗者往往更换联系方式、转移财产。就像某健身会所倒闭前夜还在大力促销年卡,明显具有欺诈故意。

三、这些"擦边球"最危险

实践中存在大量灰色地带:

"拆东墙补西墙"式经营:用新客户的钱填旧项目的坑,这种"庞氏骗局"模式极易触犯刑法

夸大宣传的边界:自称"行业龙头"不算诈骗,但伪造专利证书、虚构政府批文就可能构成犯罪

:完成30%工程后卷款跑路,需综合考量停工原因、剩余款项用途等因素

四、普通人如何守住法律底线

对于经营者:慎用"保本收益""稳赚不赔"等承诺,重大经营变故必须及时告知合作方。建议建立资金监管账户,避免公私账目混同。

对于消费者:注意留存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发现对方提供虚假地址或冒用他人身份应立即报警。大宗交易前可通过企查查等平台核实企业资质。

FAQ

合同履行困难算诈骗吗?

关键看是否积极补救。因市场波动导致亏损不构成犯罪,但若转移财产、销毁账本、编造借口拖延,可能被认定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曾有案例:工厂主将客户预付款用于偿还高利贷而非生产,最终以合同诈骗罪定罪。

口头承诺不兑现是否构成诈骗?

需有证据证明虚假承诺。如果微信聊天记录显示销售员故意虚构"学区房"信息诱导购房,即便合同未写明,也可能被追究刑责。但单纯的商业吹嘘(如"最优服务")一般不构成犯罪。

项目亏损后打欠条还算诈骗吗?

打欠条可能阻却犯罪认定。司法机关会重点审查出具欠条的真实性:是否约定具体还款计划?有无实际还款行为?某案例中,债务人虽然打了欠条但立即更换手机号并出境,法院仍认定构成诈骗。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