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固定期限合同解除赔偿

《劳动合同法》第36-41条规定,无固定期限合同的解除赔偿主要分为三种情况:合法解除支付经济补偿金(N或N+1)、违法解除支付赔偿金(2N)、员工主动辞职或过失解除无需赔偿。N代表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需要的是:经济补偿金上限为当地社平工资三倍,且最高计算12年;而违法解除的赔偿金不受此限制。

无固定期限合同解除的五个真相

小张在某互联网公司工作8年,突然收到解除通知。公司说因业务调整要裁员,愿意支付8个月工资。但小张发现其他部门仍在招聘同岗位员工,最终通过劳动仲裁拿到了16个月工资的赔偿金。这个案例告诉我们:

1. 企业常用的套路要警惕:明明是违法解除,却伪装成经济性裁员。真正符合裁员条件的情况必须满足提前30天向工会说明向劳动部门报备等程序

2. 赔偿标准翻倍:是企业单方违法解除,原本8个月的经济补偿金会变成16个月的赔偿金,这就是2N的威力

无固定期限合同解除赔偿

3. 工资计算有门道:赔偿基数包含基本工资+奖金+补贴,但不超过社平工资3倍。月薪5万但当地社平工资1万,基数就按3万计算

4. 特殊保护人群要:孕期女职工、工伤职工等受特别保护,即便合同到期也不能随意解除

5. 协商解除最划算:企业提出协商解除时,补偿标准可以高于法定标准。曾有个案例协商达成N+5赔偿,比硬刚仲裁更高效

你必须知道的三个维权要点

第一,证据收集要全面:保留工资条、解除通知书、工作记录。有个劳动者靠钉钉打卡记录证明了实际工作地点与合同不符,成功拿到赔偿。

第二,维权时效别错过:劳动仲裁要在解除合同后1年内提出。某程序员离职2年后才主张赔偿,结果败诉。

第三,维权方式要灵活:先与企业协商,协商不成再仲裁。建议先找专业律师计算赔偿金额,某案例中劳动者自己少算了7万元补偿金。

企业视角的风险防范

某制造企业因解除程序不当,被判赔58万元。后来他们建立了三级审核制度:HR初步评估→法务合规审查→总经理最终审批。建议企业:

1.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保留员工签字确认的记录

2. 重大经营调整时,优先考虑调岗而非解除

3. 解除前必须经过工会程序,某外企因跳过工会环节导致解除无效

常见问题解答

1. 员工自己提出辞职,还能要补偿金吗?

是员工主动辞职,原则上没有补偿。但两种情况例外:①企业存在拖欠工资等违法行为被迫辞职;②协商解除时企业同意支付补偿。某销售总监因公司拖欠提成辞职,仍获得了补偿。

2. 公司搬迁算客观情况重大变化吗?

跨市搬迁一般算重大变化,同城搬迁需看距离。上海某案例显示,从浦东搬到松江(40公里)被认定构成客观情况变化。企业需先协商调岗,协商不成支付N+1补偿金。

3. 赔偿金包含年终奖吗?

计算基数包含离职前12个月的所有货币性收入。某互联网员工在仲裁中成功将年终奖计入赔偿基数,多获得4.2万元补偿。

4. 协商解除要什么?

关键要明确写明协商一致解除,避免出现个人原因离职。某高管签的协议中含糊其辞,结果被认定主动辞职,损失20万赔偿金。建议要求企业出具加盖公章的解除协议。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