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约方的合同解除权民法典
《民法典》第563条和第580条,违约方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行使合同解除权。传统观点认为只有守约方有权解除合同,但实施的民法典创新性地明确了违约方在合同履行僵局时可通过司法途径解除合同。需要满足三个条件:1. 合同已不能实现订立目的;2. 继续履行对违约方显失公平;3. 守约方拒绝解除违反诚信原则。这一规定平衡了合同严守原则与实质公平,成为民法典合同编的重要突破。
违约方解除权的三大实战场景
场景一:张三租下商铺开奶茶店,疫情爆发后连续亏损,想提前退租却被房东索赔20万违约金。最高院指导案例,这种因客观情况导致合同目的无法实现的情形,违约方可通过诉讼解除合同。
场景二:李四定制特殊尺寸机器设备,交付前发现技术缺陷无法使用。采购方虽属违约方,但依据民法典580条仍可主张解除,避免僵尸合同继续产生损失。
场景三:直播平台签约网红长期停播,平台要求继续履行合同。网红若能证明账号被封禁等客观障碍,即使违约也可申请解除。去年北京互联网法院就曾判决支持类似案例。
常见问题解答
违约方如何证明合同僵局?
需要准备四类证据:1. 市场环境变化的官方文件(如疫情通告);2. 财务亏损的审计报告;3. 协商解除的沟通记录;4. 第三方评估报告。上海某服装厂解除厂房租赁合同案中,企业提交了连续12个月的亏损报表和商务局出具的经营困难证明,最终获得法院支持。
违约方解除后还要赔偿吗?
必须赔偿!民法典第566条明确规定,合同解除不影响损害赔偿请求。杭州中院审理的剧本杀门店转让案中,违约方虽然成功解除合同,但仍被判赔偿守约方预期利益损失18万元。赔偿范围包括直接损失和可预见利益损失。
能单方面发通知解除吗?
绝对禁止!违约方必须通过诉讼或仲裁程序解除。去年深圳某科技公司擅自发送解约函,被法院认定构成二次违约,额外承担30%的惩罚性赔偿。切记解除权必须经司法确认才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