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解除的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562条和第563条,合同解除分为约定解除和法定解除两种情形。约定解除是双方在合同中预先约定解除条件,逾期超过30天可解除合同;法定解除则是法律直接规定的情形,对方根本违约、不可抗力导致合同目的无法实现等。解除合同必须有约可依或有法可依,不能单凭主观意愿随意撕毁合同。
法定解除权的五种常见打开方式
最近处理的一个案子特别典型:甲方签了装修合同,结果施工队连续3个月只砸了堵墙。这种情况就能触发《民法典》563条的法定解除权。来说,法律给了我们五把解约钥匙:
1. 对方明确表示不干了(直接发微信说这活我不接了)
2. 拖延症晚期患者(超过约定时间还没动静)
3. 根本违约导致合同目的泡汤(说好买学区房结果没学位)
4. 不可抗力让合同变废纸(疫情封控导致演唱会取消)
5. 法律特别规定的情形(租房合同到期不搬)
约定解除条款的三大陷阱
很多人在合同里写任何一方可随时解除合同,这种条款被法院认定无效。去年上海有个案例,健身房的格式合同里写着会员可随时退卡,结果真有人起诉退费时,法院认为条款显失公平驳回了。设计解除条款要:
• 解除条件要可量化(别用重大违约这种模糊表述)
• 权利义务要对等(不能只规定单方解除权)
• 程序要明确(必须书面通知且给15天补救期)
常见问题解答
对方违约后多久可以解除合同?
法律没规定期限,但解除权1年时效。开发商逾期交房,从约定交房日起算1年内要行使权利。有个真实案例,购房者等了2年才起诉解约,结果法院以超时效为由驳回了。
口头说解约算数吗?
必须书面通知!《民法典》565条,解除合同应当通知对方,微信、邮件也算书面形式。但千万别只是打电话说解约,之前有个老板口头通知供应商解约,结果被索赔继续履行合同,赔了上百万。
解除合同还能要赔偿吗?
当然可以!《民法典》566条规定,合同解除不影响索赔。房东提前解约,租客不仅能要回押金,还能索赔搬家费、中介费等损失。去年北京有个案例,租客成功索赔了3个月房租作为违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