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解除的法律依据

合同解除的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562条和第563条,合同解除分为约定解除和法定解除两种情形。约定解除是双方在合同中预先约定解除条件,逾期超过30天可解除合同;法定解除则是法律直接规定的情形,对方根本违约、不可抗力导致合同目的无法实现等。解除合同必须有约可依或有法可依,不能单凭主观意愿随意撕毁合同。

法定解除权的五种常见打开方式

最近处理的一个案子特别典型:甲方签了装修合同,结果施工队连续3个月只砸了堵墙。这种情况就能触发《民法典》563条的法定解除权。来说,法律给了我们五把解约钥匙:

1. 对方明确表示不干了(直接发微信说这活我不接了)

2. 拖延症晚期患者(超过约定时间还没动静)

3. 根本违约导致合同目的泡汤(说好买学区房结果没学位)

4. 不可抗力让合同变废纸(疫情封控导致演唱会取消)

5. 法律特别规定的情形(租房合同到期不搬)

约定解除条款的三大陷阱

很多人在合同里写任何一方可随时解除合同,这种条款被法院认定无效。去年上海有个案例,健身房的格式合同里写着会员可随时退卡,结果真有人起诉退费时,法院认为条款显失公平驳回了。设计解除条款要:

• 解除条件要可量化(别用重大违约这种模糊表述)

• 权利义务要对等(不能只规定单方解除权)

• 程序要明确(必须书面通知且给15天补救期)

常见问题解答

对方违约后多久可以解除合同?

法律没规定期限,但解除权1年时效。开发商逾期交房,从约定交房日起算1年内要行使权利。有个真实案例,购房者等了2年才起诉解约,结果法院以超时效为由驳回了。

口头说解约算数吗?

必须书面通知!《民法典》565条,解除合同应当通知对方,微信、邮件也算书面形式。但千万别只是打电话说解约,之前有个老板口头通知供应商解约,结果被索赔继续履行合同,赔了上百万。

解除合同还能要赔偿吗?

当然可以!《民法典》566条规定,合同解除不影响索赔。房东提前解约,租客不仅能要回押金,还能索赔搬家费、中介费等损失。去年北京有个案例,租客成功索赔了3个月房租作为违约金。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