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诈签的合同怎么处理
《民法典》第148条和149条,因欺诈签订的合同属于可撤销合同。受害方有权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欺诈行为之日起1年内,向法院或仲裁机构申请撤销合同。合同被撤销后,自始无效,双方需返还已取得的财产,欺诈方还需赔偿对方损失。若涉及刑事诈骗(如虚构身份、伪造文件),可向公安机关报案。
遭遇合同欺诈,普通人如何自救?
你被忽悠签了份假投资协议,对方承诺高回报,结果钱一到账人就消失了。这时候千万别慌!第一步保存所有证据: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合同原件,甚至电话录音都别删。发一份书面通知给骗子,明确表示你发现欺诈行为并要求解除合同(记得用EMS寄,保存回执)。对方装死,直接带着材料去法院起诉,诉讼费最低50元,比找讨债公司靠谱多了。
收集证据的3个冷门技巧
很多人以为只有白纸黑字才算证据,其实这些也能用: 1. 微信定位:对方自称是某公司高管,见面时发过定位到办公大楼,截屏就是证据 2. 支付宝红包备注:转账时写上XX项目投资款比空白转账更有说服力 3. 第三方见证人:哪怕只是保洁阿姨听到对方吹牛,都可以作证 去年有个案例,买家靠淘宝客服聊天记录里的保证正品字样,成功告赢卖假货的商家。
常见问题解答
1. 合同被撤销后还要继续履行吗?
不用!合同一旦被法院撤销,就像从来没签过一样。你买了套学区房发现学位是假的,不仅能退房,还能要求房东赔偿装修费、房租差价,甚至精神损失费(法院一般支持实际损失,精神赔偿要看情况)。
2. 如何证明对方是故意欺诈?
关键抓住两点:对方说了假话+你上当。卖手机的商家把翻新机说成全新机,你有检测报告就能实锤。但是你自己没看清合同条款,算重大误解而不是欺诈,维权难度会更大。
3. 微信口头承诺算不算欺诈证据?
算!新规明确电子数据可作为证据。中介口头承诺租房满一年就退押金,只要微信里有记录,就算合同没写也能维权。建议重要沟通尽量文字留痕,防小人必备技能。
4. 过了1年还能不能撤销欺诈合同?
超出1年诉讼时效就悬了!但有两种特殊情况: - 若欺诈行为持续存在(假理财产品还在付利息),时效从一次欺诈行为算起 - 若你被威胁不敢维权(如遭黑社会恐吓),时效从威胁消除之日起计算 建议发现被骗立即行动,法律不保护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