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撤销合同的五种情形
《民法典》第147条至第151条规定,可撤销合同主要包括以下五种情形:重大误解、显失公平、欺诈、胁迫以及乘人之危。这些情形本质上都存在当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实的问题,法律赋予受损害方撤销权,以维护交易的公平性。老张花50万买了标注为清代官窑的花瓶,事后鉴定为现代仿品,这就属于典型的重大误解情形。
这些合同陷阱你正在经历
生活中处处都踩到合同雷区。王阿姨最近就遇到糟心事:她签了份保健品购买合同,销售员吹得天花乱坠说能治糖尿病,结果吃半年血糖不降反升。这明显属于欺诈情形,阿姨完全有权要求撤销合同。更离谱的是,合同里居然藏着自愿放弃撤销权的条款——这种霸王条款在法律上根本无效!
去年有个真实案例特别典型:李先生在开发商胁迫下签了补充协议,不签字就不给新房钥匙。这种不签字就别想收房的操作,完全符合胁迫情形。后来法院不仅撤销了合同,还判开发商赔偿装修损失。可见法律对弱势方的保护非常到位。
遇到这些情况千万别认栽
小刘最近遇到的二手车买卖就很说明问题。车商故意隐瞒重大事故记录,合同里却写着买家已确认车况。这种文字游戏属于典型欺诈,小刘完全可以通过鉴定报告证明卖方恶意隐瞒。重点是要在知道真相后1年内行动,千万别拖过诉讼时效。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情形是乘人之危。老陈母亲重病急需手术费,被迫以市场价三折卖掉祖传字画。这种趁火打劫签订的合同,只要有医院证明等证据链,撤销成功率很高。关键要保存好转账记录、聊天记录等证据。
常见问题解答
Q1:合同撤销后钱款怎么处理?
合同被撤销后,双方应互相返还取得的财产。买房合同撤销,开发商要退首付款,购房者要退房子。因合同履行产生损失,装修费、利息等,无过错方可以要求赔偿。
Q2:可撤销合同和无效合同有啥区别?
最大区别在于主动权在谁手里。无效合同自始无效,贩毒合同;而可撤销合同需要当事人主动起诉或仲裁主张撤销。另外无效合同没间限制,可撤销合同要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行使。
Q3:如何证明存在欺诈或胁迫?
取证是关键!微信聊天记录、电话录音、监控录像、证人证言都是有效证据。遭遇暴力胁迫,要第一时间报警获取报案记录;是语言威胁,记得录音时明确时间地点和对方身份。公证处证据保全也是专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