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约责任的五种形式

《民法典》第577条规定,违约责任的五种形式包括: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违约金和定金罚则。这五种形式构成了法律体系中对违约行为的主要规制手段,既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组合使用。开发商延期交房时,业主既可以要求继续履行合同(交房),也可以主张赔偿租金损失,充分体现了法律对守约方的立体化保护。

继续履行:最直接的违约补救方式

老王去年买了套期房,结果开发商到期没交房。这时候老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赶紧把房子给我啊!这就是典型的继续履行诉求。法院会支持这种请求,毕竟盖好的房子又不会长腿跑了。但要两种情况例外:一是房子已经被卖给不知情的第三人,二是老王自己突然不想要房了。这时候法律就会转用其他救济方式。

违约金:合同里的紧箍咒

签合加条违约金条款,就像给孙悟空戴上了紧箍咒。去年某装修公司合同里写着逾期完工每天赔200元,结果项目经理拖了半个月,业主拿着合同直接算出3000元赔偿。不过这里有个门道:违约金过高(约定每天赔2000元),违约方可以请求法院调低,一般以实际损失30%为上限。

赔偿损失:算清这笔明白账

张老板供货晚了一周,导致李厂长生产线停工损失5万元。这时候赔偿损失就派上用场了。但要三个计算原则:1.损失必须实际发生(拿出工资单、租赁合同)2.损失与违约有直接因果关系 3.违约方签约时预见到或应当预见到的损失。李厂长突然说因为停工错过亿元订单,这种天价索赔不会被支持。

定金罚则:双倍返还的诱惑

买房时交的10万定金最让人肉疼——卖家违约要双倍返还,买家违约直接打水漂。去年就有中介小哥玩套路,故意让买家签定金协议而不是购房合同,结果买家反悔时10万定金一分不退。记住三要诀:1.定金不能超过合同总额20% 2.必须书面约定 3.定金和违约金不能主张。

违约责任的五种形式

采取补救措施:亡羊补牢犹未晚

刘女士买的新车变速箱异响,4S店提出免费更换总成,这就是典型的补救措施。法律鼓励这种先解决问题的态度,毕竟换变速箱比退车更经济。但要:1.补救措施需在合理期限内提出 2.不得加重消费者负担 3.补救失败后仍可主张赔偿。曾有手机厂商三次维修仍无法开机,最终被判退一赔三。

常见问题1:定金和违约金能要吗?

不能!《民法典》588条明确规定二者择一主张。合同约定10万定金和20万违约金,选择要双倍定金就只能拿20万,不能叠加主张。但有个例外:定金赔偿不足弥补实际损失时,可以就差额部分额外索赔。

常见问题2:赔偿损失包含哪些费用?

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两部分。直接损失如材料费、人工费等实际支出,间接损失主要指可得利益损失。餐馆违约导致婚宴改期,不仅要退定金,还要赔偿酒店场地重新预订的差价。但要保留所有费用凭证,微信聊天记录、转账记录都是关键证据。

常见问题3:什么情况不能要求继续履行?

主要有四种情形:1.法律上或事实上不能履行(如标的物灭失)2.债务标的不适于强制履行(如演出合同)3.履行费用过高 4.债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未要求履行。定制婚纱延迟交货导致婚礼已办完,这时候就不能强制要求交货了。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