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中止的五种情形
《民法典》第527条至第531条,合同中止的法定情形主要包括:1.不可抗力导致合同无法履行(如地震、疫情) 2.对方明确表示不履行义务(预期违约) 3.对方经营状况严重恶化(如公司即将破产) 4.对方转移财产逃避债务 5.当事人约定的其他中止条件。中止不等于终止,合同暂停期间双方仍恢复履行,但必须及时通知对方并保留相关证据。
老板跑路了能直接停供货吗?
去年有个做建材生意的朋友就栽在这事上。合作两年的装修公司突然失联,办公室人去楼空,连前台绿植都搬走了。他急得直接停了十几万的瓷砖供应,结果反被起诉违约。后来律师告诉他,这种情况应该先发书面催告函,确认对方是否丧失履约能力,而不是单方面中止。现在他逢人就念叨:看见对方公司换小办公室、拖欠工资,赶紧找法律顾问!
疫情封城算不算不可抗力?
上海疫情时,有家婚庆公司特别机智。新人预付了30%定金准备五一办婚礼,结果遇到封控。他们不仅主动出具政府红头文件,还提供三种解决方案:延期举办、转为线上仪式、退还定金另赠代金券。新人选择延期,还成了他们的义务宣传员。这就是活用不可抗力条款的典范——既守住法律底线,又赚了人情。
发现合作方偷偷卖设备怎么办?
东莞某工厂王老板的骚操作值得警惕。去年他发现供应商把生产线上的精密机床挂二手网站,立即启动不安抗辩权。先是派员工假装买家取证,公证处全程录像,带着证据链找对方谈判。不仅成功中止合同拿回预付款,还让供应商倒赔违约金。用他的话说:玩法律就要证据齐全,手机录像都比空口白话管用!
签合加这句话能救命
做外贸的李姐最近躲过一劫,全靠合同里那句若甲方连续两季度营业额下降40%,乙方有权中止合作。当时客户公司业绩雪崩还硬撑着不说,李姐条款请会计师事务所出审计报告,平稳退出合作。她现在签合同必加三条:经营数据披露条款、第三方审计条款、中止后的清算流程。用她的话说:丑话说前头,好过事后撕破脸。
常见问题解答
Q1:微信说不想合作了算不算明确表示不履行?
A:关键看是否正式书面通知。去年杭州法院判例显示,微信聊天记录可作为证据,但需公证且内容明确。建议收到类似信息后,立即发书面确认函要求盖章回复。
Q2:合作方被列入失信名单能中止合同吗?
A:最高法指导案例,需综合判断是否影响履约能力。有个实用技巧:在天眼查设置监控提醒,一旦对方出现被执行信息,立即启动履约能力审查程序。
Q3:原材料涨价能主张中止合同吗?
A:单纯价格波动不算法定事由。但有个案例:福建某茶商在合同里写明若普洱茶原料涨幅超20%可重新议价,最终通过协商中止原合同,重签补充协议,这种约定条款更保险。
Q4:中止合同后还要付违约金吗?
A:北京朝阳法院判例表明,合法中止无需赔偿。但有个陷阱:某公司中止后未及时通知,被判赔偿间接损失。记住中止要三及时:及时通知、及时减损、及时留证。
Q5:对方中止合怎么反制?
A:深圳某科技公司的应对堪称教科书:收到中止通知7天内,提供银行资信证明+第三方担保+提高预付款,成功阻止合同中止。核心思路是证明自身履约能力,用增信措施打消对方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