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撤销合同有哪些?民法典规定与撤销流程详解
可撤销合同包括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显失公平的合同、受欺诈/胁迫签订的合同、乘人之危的合同,当事人可通过协商或诉讼行使撤销权,需在知道撤销事由后1年内主张权利。
当你在签合同时手抖填错数字,或是被对方忽悠着签下"卖身契",民法典其实给你留了"后悔药"。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颗后悔药是有保质期的,吃错了方法还可能噎着。今天咱们就聊聊那些能让你合法反悔的合同,以及如何正确操作撤销流程。
一、这五种合同签了也能反悔
1. 重大误解的合同就像网购时看错小数点,比如以为买的是学区房,结果发现隔壁学校明年就搬迁。重点在于误解必须达到"改变交易基础"的程度,比如把黄花梨家具看成普通木料,差价超过30%就算重大。
2. 显失公平的合同常见于"霸王条款",比如疫情期间房东要求租客提前支付5年租金。判断标准是权利义务明显失衡,且一方利用了对方的危困状态或缺乏判断能力。
3. 欺诈签订的合同不只是说谎,故意隐瞒重要信息也算。比如二手车商隐瞒重大事故记录,或是保健品销售员把普通食品吹成抗癌神药。
4. 胁迫签订的合同不一定要拿刀架脖子,用家人安全威胁、曝光隐私等心理强制都算。曾有案例是老板以开除相逼让员工签自愿放弃社保协议。
5. 乘人之危的合同典型如地震后坐地起价的矿泉水卖100元/瓶,或是利用病人急需手术敲诈高额医疗费。关键看是否在对方急迫需求时牟取暴利。
二、撤销合同的三道关卡
第一关是时效门槛:重大误解3个月内,其他情形1年内,最长不超过5年。有个真实案例,买家3年后才发现房子是"凶宅",法院以超期为由驳回了撤销请求。
第二关是证据门槛:微信记录、录音、见证人都能作为证据。特别注意要保留原始载体,曾有当事人因清理手机内存导致录音无法鉴定而败诉。
第三关是程序门槛:必须先发书面撤销通知,对方有异议就得在3个月内起诉。千万别直接消失或拒履约,可能反被追究违约责任。
三、撤销后的"善后指南"
合同撤销就像离婚,要处理好"共同财产"。根据民法典157条,双方要互相返还财物,不能返还的折价补偿。有过错方还得赔偿损失,比如装修款、利息等。
但注意这三种情况不能撤销:政府批准的合同、涉及公共利益的合同、已履行完毕超过5年的合同。比如已经住了10年的拆迁安置房,即便当初价格不公平也不能反悔。
FAQ: 常见问题解答
1. 如何证明对方存在合同欺诈?
收集聊天记录、宣传材料与实际不符的证据,比如保健品广告宣称"治愈率90%",实际只是普通食品。必要时可做司法鉴定,曾有通过鉴定面膜成分戳破"专利技术"谎言的案例。
2. 显失公平的合同必须价格差很大吗?
不完全是,重点看是否利用对方弱势。比如老人被忽悠用市价1/3卖掉传家宝,即便金额只有3万元,只要证明存在认知能力缺陷,仍可能撤销。
3. 微信上口头同意撤销算数吗?
必须书面形式!可用EMS寄送撤销通知书,在封皮注明"合同撤销通知",保留签收凭证。单纯微信消息可能被认定为未正式行使撤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