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的五种情形
《刑法》第224条,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财物且数额较大的行为。法律明确规定了五种典型情形:1.虚构单位或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2.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其他虚假产权证明作担保;3.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仍诱骗对方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4.收受对方财物后逃匿;5.以其他方法骗取财物。这五种情形都围绕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核心特征展开。
警惕!这5种合同陷阱让你倾家荡产
老王最近就栽在第一种情形里。骗子自称某央企分公司负责人,拿着伪造的工程招标文件,忽悠老王签了200万的建材供应合同。等老王把货送到工地才发现,那个项目部根本就是临时搭建的板房,公章都是花80块钱私刻的。
更隐蔽的是第三种情形。去年有个网红直播基地项目,明明资金链早就断裂,老板还到处招加盟商收保证金。靠着豪华办公室和伪造的银行流水,半年骗了3000多万。这种借新还旧的套路,很多受害者直到法院开庭才看清真相。
最近曝光的茶叶妹诈骗案就是典型第五种情形。骗子以谈恋爱名义,诱导男方签下高价茶叶订购合同,说是帮冲业绩。等男方反应过来,收到的全是过期茶叶梗。这种披着感情外衣的合同诈骗,年轻人最容易中招。
合同诈骗常见问题Q&A
Q1:合同诈骗和普通民事欺诈有什么区别?
关键看有没有非法占有目的。装修公司为接单虚报资质,但确实完成了工程,属于民事欺诈;收完首付款就卷钱跑路,就是合同诈骗。实践中会综合考察签约时的履行能力、钱款去向、事后态度等20多项指标。
Q2:被骗签了阴阳合同怎么办?
立即收集微信记录、转账凭证等证据。去年有个案例,购房者发现备案合同比实际签约价低30万,立即带着录音去报案。最终法院认定开发商构成合同诈骗,不仅追回差价,主要责任人还被判了7年。记住:发现合同条款与实际约定不符,第一时间固定证据最关键。
Q3:合同诈骗罪会判多少年?
量刑主要看诈骗数额:个人2万以上属于数额较大,判3年以下;10万以上数额巨大,判3-10年;50万以上数额特别巨大,判10年以上或无期。单位犯罪罚金可达500万。去年浙江有个虚构口罩生意的案子,主犯骗了800多万,判了12年。
Q4:如何预防合同诈骗?
三招教你避坑:1.签合同前上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企业底细;2.大额交易要求提供银行保函或实物抵押;3.分期付款时控制首付比例,尾款至少留30%。某建材商就是靠着款到发货原则,成功识破了一起冒充国企采购的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