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诈可以撤销合同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明确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违背真实意思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合同签订过程中存在欺诈行为,受害方在掌握证据的情况下,可以在法定期限内主张撤销合同,让双方关系恢复到签约前的状态。
一、什么样的行为算合同欺诈?
老张去年买房遇到个典型案例:中介拍胸脯保证学区房名额随时能用,结果过户后发现学区政策3年前就调整了。这种故意虚构事实、隐瞒关键信息的行为,就是典型的合同欺诈。常见套路还有伪造检测报告、虚报产品功能、假冒他人身份签约等。判断关键看两点:是否存在故意欺骗行为,以及该行为是否直接影响签约决定。
二后悔药怎么吃?撤销合同全流程
发现被欺诈后,要像小王那样及时行动。他买的二手车被调过里程表,收集完4S店维修记录、聊天录音后,先给车商发律师函,对方不理睬才起诉到法院。整个流程分五步:1.固定微信记录、合同原件等证据 2.计算1年撤销权时效 3.优先协商解决 4.协商不成再起诉 5.判决生效后办理产权变更。要的是,房子已装修入住,法院会酌情扣除折旧费用。
三、这些坑千万别踩
李女士就吃过哑巴亏,轻信销售口头承诺没写进合同,结果维权失败。重要教训:1.别信君子协议,所有承诺必须白纸黑字 2.发现欺诈立即行动,超过1年官司都打不了 3.微信聊天别删,快递单保留好 4.撤销合同记得主张赔偿损失。去年有个案子,买家不仅退房成功,还拿到了20万房价差额赔偿。
四、现实中的魔幻案例
苏州曾出现空气买房奇案,开发商用虚拟现实技术给期房美颜,法院判决撤销118份购房合同。更有团伙租办公楼冒充房东,骗了8个租客百万租金。这些案例告诉我们:签约时要核实房产证原件、要求共有人签字、到房管局查备案信息。现在很多骗子手段高科技,但记住一条:反常优惠必有妖。
常见问题解答
1. 发现被欺诈后多久内可以起诉?
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欺诈行为之日起1年内有效,最长不超过合同签订后5年。说1月签的合同,6月才发现问题,那必须在12月前起诉。
2. 微信聊天记录能当证据吗?
完全可以!但要三点:1.记录要完整不能删减 2.要能看到对方微信号实名信息 3.最好同步做公证。去年杭州有个案子,当事人把整个聊天过程录屏公证,最终被法院采信。
3. 合同撤销后还要赔偿吗?
不仅要退钱退物,还能要求赔偿损失。购房合同被撤销后,房价上涨的差价、已支付的装修费、贷款利息等都获赔。广东有个案例,买家拿回了全部房款外加18万赔偿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