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撤销合同的五种情形
《民法典》第147条至第151条,可撤销合同是指因一方或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存在瑕疵,法律允许当事人通过行使撤销权使合同效力归于消灭的合同。包括以下五种情形:
1. 重大误解:因对合同内容、性质或对方身份等关键信息产生错误认知而签订合同;
2. 显失公平:合同明显对一方严重不利,且签订时存在利用优势或对方急迫需求的情形;
3. 欺诈:一方故意隐瞒真相或虚构事实,诱使对方签订合同;
4. 胁迫:以威胁人身或财产权益的方式强迫对方签订合同;
5. 乘人之危: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迫使对方接受不公平条款。
这五种情形,生活中到底有多常见?
你以为可撤销合同离我们很远?其实生活中处处是坑!老王在古玩市场花10万买了个清代花瓶,结果鉴定发现是上周的仿品——这就是典型的重大误解!老王以为买的是古董,实际是假货,完全能主张撤销合同。
再大学生小张被美容院忽悠办了三万块的终身VIP卡,实际项目成本不到三千,明显显失公平。美容院利用小张社会经验不足,高价推销,法院判撤销合同一判一个准。
更狠的是欺诈套路。某健身房开业前预售五年卡,收完钱直接卷款跑路,这就是赤裸裸的合同欺诈。受害人不仅能撤销合同,还能报警追究刑事责任!
遇到这些情况,普通人该怎么维权?
第一步:固定证据!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合同原件通通保存好。遭遇保健品虚假宣传,记得录下销售人员的承诺话术。
第二步:及时行动!法律规定的撤销权期限只有1年(自知道撤销事由起算),超过5年不管知不知道都不能撤销了。曾经有人被忽悠买了问题商铺,拖了三年才起诉,法院直接驳回,肠子都悔青了。
第三步:选择途径!5000元以下走调解或协商,大额纠纷建议直接起诉。有个真实案例:李女士被中介隐瞒凶宅信息买房,收集到前业主死亡证明后,法院判决撤销合同并全额退款。
关于可撤销合同的灵魂拷问
问题1:合同撤销后,之前付的钱能要回来吗?
当然能!法律规定合同被撤销后自始无效,双方要互相返还财产。你花5万买了台故障二手车,撤销合同后车要退给车商,车商也得退钱。对方耍赖,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问题2:被公司胁迫签了离职协议,算可撤销吗?
绝对算!很多公司用不签字就不给离职证明威胁员工,这种情况下签订的补偿协议属于胁迫情形。有个程序员被逼签了自愿放弃加班费协议,后来起诉成功撤销,拿回了8万加班费。
问题3:网购遇到虚假宣传,能撤销订单吗?
分两种情况:商家明确标注限量版球鞋实际发的普通款,属于欺诈,可以撤销;是主观感受差异,衣服颜色略有偏差,只适用七天无理由退货。关键看商家是否故意作假。
问题4:签合自己没看清条款,能算重大误解吗?
不一定!重大误解必须是对合同核心内容的误解。租房合同里把押一付三看成押一付一,这种算重大误解;但要是没看提前退租扣全部押金这种常规条款,法院不支持撤销。
问题5:撤销合同和解除合同有什么区别?
本质区别在于:
- 撤销合同是因签订过程有问题(如被欺诈),让合同从未生效过;
- 解除合同是合同本来有效,因后续无法履行而终止。买房遭遇卖家隐瞒抵押情况要撤销合同,而是卖家后来反悔不卖,则是解除合同要付违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