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销合同的法定条件

《民法典》规定,想要撤销合同必须满足法定条件,主要包括以下五种情形:重大误解、显失公平、欺诈、胁迫以及乘人之危。就是当你签合被忽悠了、被威胁了,或者合同内容明显坑人,法律就会给你后悔药。但要必须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行使撤销权,否则过期作废。

签完合同发现被坑了?这些情况能翻盘

老王去年买二手房,中介说房子有100平,结果过户时发现实际只有80平,这种就是典型的重大误解。法律规定,对合同主要内容产生错误认识,导致实际损失,可以申请撤销。去年有个装修纠纷案,业主发现报价单被偷偷改了材料单价,法院就支持撤销合同。

撤销合同的法定条件

更刺激的是显失公平的情况。疫情期间,某房东把商铺租金涨了5倍,租客迫于无奈签约,这种明显权利义务失衡的合同就能撤销。有个真实案例是大学生借了校园贷,实际到手2000却要还5000,法院直接判合同无效。

遇到这些骚操作 马上拿起法律武器

最近接到咨询,有个姑娘被前男友拿着私密照逼着签了20万的借条,这就是典型的胁迫手段。《民法典》150条,受胁迫方可以撤销合同。还有个做工程的老板,被甲方灌醉后签了补充协议,第二天酒醒发现利润全没了,这种情况也符合撤销条件。

最隐蔽的要数乘人之危。去年台风天,有修理厂对泡水车车主漫天要价,平时300的拖车费收3000。这种情况即便车主当时同意,事后也可以主张撤销,因为利用了对方的急迫需要。

常见问题答疑

Q1:怎么证明对方欺诈?微信记录算证据吗?

当然算!现在微信聊天记录、电话录音都可以作为证据。关键要保留对方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证据链,承诺学区房却无法兑现的聊天记录,或者隐瞒车辆事故的检测报告等。

Q2:合同签了三年才发现问题,还能撤销吗?

超过1年撤销期原则上不行,但是被胁迫的情况,要从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算1年。有个案例是被老板强迫签了竞业协议,离职2年后才起诉,法院认定胁迫状态持续到离职时,所以没超期。

Q3:显失公平到底差多少算数?

法律没有比例,主要看是否明显违反公平原则。市场价格10万的设备卖50万,或者二手房交易价低于市场价60%,都被认定显失公平。关键要看是否利用对方困境或缺乏经验。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