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关于合同诈骗的规定

《民法典》虽然没有直接使用合同诈骗这一表述,但其对合同欺诈行为的规定为处理此类纠纷提供了法律依据。《民法典》第148条,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撤销。《民法典》第157条规定了欺诈行为导致合同无效或被撤销后的法律后果,包括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合同诈骗若涉及刑法范畴(如《刑法》第224条),则需承担刑事责任,而民法典主要调整民事法律关系中的欺诈行为。

合同诈骗的法律陷阱长什么样?

现实中合同诈骗常披着合法外衣,某装修公司虚构国家认证资质与业主签约后卷款跑路,或是直播带货中商家伪造产品检测报告诱导签订供货协议。这些案例都符合民法典中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欺诈特征。

更隐蔽的还有阴阳合同操作:开发商在购房合同中故意写低房价帮客户避税,实际要求买家支付额外茶水费。这种通过虚假意思表示签订的合同,受害者可依据民法典第146条主张条款无效。

遭遇合同诈骗后如何绝地反击?

第一步要像侦探一样固定证据:保存聊天记录截屏(带时间戳)、电话录音(告知对方正在录音)、转账凭证原件。曾有位创业者通过恢复微信收藏夹中的过期文件,成功获取关键证据链。

民法典关于合同诈骗的规定

第二步要及时行使撤销权,民法典规定的一年除斥期间。某案例中,受骗方在发现欺诈行为后第13个月才起诉,结果因超期丧失胜诉权。

赔偿主张要合理计算,包括直接损失(已付款项利息)和间接损失(预期利润)。法院会参考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对虚高索赔不予支持。

签合如何避开诈骗雷区?

要练就火眼金睛:核查对方身份证、营业执照原件而非复印件;通过天眼查确认公司是否存在失信记录。曾有骗子使用PS的电子营业执照行骗,被当场识破。

合同条款要设置防火墙:约定分期付款,首付款不超过30%;加入单方解除权条款,当对方出现异常经营状况时可及时止损。

建议重要合同办理公证,虽然需支付合同金额0.3%左右的费用,但公证处会实质审查签约主体资格,某房地产交易避免500万元损失。

关于合同诈骗的五个灵魂拷问

问题1:微信聊天中的口头承诺算数吗?
答:民法典第469条认可数据电文形式,但需保存完整对话记录。某案例因对方撤回关键消息,导致举证不足败诉。

问题2:被骗签合同后还能继续履行吗?
答:可主张撤销合同并索赔,若选择继续履行则视为放弃撤销权。某供应商发现原材料造假后仍收货使用,法院认定其默认合同有效。

问题3:合同诈骗的赔偿包含精神损失吗?
答:民法典未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合同纠纷范畴。但某医疗美容欺诈案中,法院参照侵权责任支持了精神抚慰金,属特殊判例。

问题4:公司员工私刻公章签约谁负责?
答:民法典第170条,若构成表见代理(如曾在办公室签约),公司需担责。某财务经理伪造合同诈骗200万,法院判决公司承担70%责任。

问题5:发现被骗时对方已破产怎么办?
答:可向法院申请行为保全,冻结对方资产。某进出口公司通过申请诉前保全,成功截获即将转移的货柜,挽回80%损失。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