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返聘人员未签协议受伤:能按劳动关系索赔吗?
退休返聘人员未签协议受伤:能按劳动关系索赔吗?
退休返聘人员未签协议受伤,一般不能按劳动关系索赔。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4条,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时,劳动合同终止。这意味着退休返聘人员与企业之间属于劳务关系而非劳动关系,无法直接适用工伤保险条例。但可以通过《民法典》中关于劳务受害责任的规定主张赔偿。
一、为什么退休返聘不算劳动关系?
当员工办理退休手续后,法定劳动主体资格已自动终止。返聘协议本质上属于劳务合同,不受《劳动法》保护。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明确:已享受养老保险的返聘人员主张劳动关系,法院不予支持。
典型案例:北京某企业返聘退休工程师未签协议,工作期间摔伤骨折。法院最终按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审理,判定企业承担70%过错责任,赔偿医疗费、误工费等,但拒绝按工伤标准支付伤残补助金。
二、未签协议如何认定赔偿标准?
根据《民法典》第1192条,劳务关系中接受劳务方需承担过错责任。赔偿项目包括:
- 医疗费、护理费等直接损失
- 因误工减少的劳务收入
- 造成残疾的残疾赔偿金
注意!这里误工费计算标准与劳动关系不同,需参照实际劳务报酬而非社保缴费基数。若返聘工资高于社平工资三倍,可能面临赔偿上限。
三、企业必须知道的三大风险
风险1:协议缺失导致责任加重
上海某案件因未签订书面协议,法院直接推定企业存在管理过错,判决承担90%赔偿责任。
风险2:商业保险无法替代责任
即便企业购买意外险,仍不能免除民法典规定的赔偿义务。保险公司赔付后,伤者仍可主张差额部分。
风险3:连带责任扩大
若返聘人员操作设备导致第三方受伤,企业可能面临双重赔偿责任。2023年浙江某机械厂因此类事故赔偿超200万元。
四、维权必做的3个动作
动作1:72小时内取证
立即拍摄现场照片、保存监控录像、收集目击证人证言,这些证据将直接影响过错责任划分。
动作2:申请司法鉴定
通过伤残等级鉴定确定赔偿基数,注意选择有资质的鉴定机构,时效一般为受伤后3-6个月。
动作3:双重渠道主张权利
可同时向劳动仲裁委申请确认劳动关系(虽可能被驳回但可固定证据),再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相关问答
退休返聘人员必须签协议吗?不签有什么后果?
法律虽未强制要求签订书面协议,但未签协议将导致过错责任难以界定。建议至少明确约定工作内容、报酬、安全责任条款,可参照《劳务合同示范文本》拟定。
退休返聘受伤能要求精神损害赔偿吗?
在劳务纠纷中主张精神损害赔偿难度较大,需符合《民法典》第1183条"严重精神损害"标准。上海某案例中面部毁容获赔3万元精神抚慰金属于较高判例。
企业购买什么保险能降低风险?
推荐组合方案:雇主责任险+团体意外险。注意选择包含返聘人员的特别条款,某保险公司"银发无忧"专属方案年费200元/人可获50万保额。
返聘期间猝死怎么赔偿?
需区分是否因工作原因导致。2023年广州中院判决某企业赔偿猝死工程师家属89万元,关键证据是事发前3天加班记录和工作沟通录音。非工作原因猝死一般只能获人道主义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