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的履行状态有三种
《民法典》和相关司法解释,合同的履行状态在法律上分为三种:完全履行、部分履行和未履行。完全履行是指合同双方按照约定全面完成义务;部分履行是指一方或双方仅完成部分义务;未履行则是完全未执行合同内容。这三种状态直接影响违约责任认定、赔偿范围等法律后果,是判断合同纠纷责任的关键依据。
完全履行:理想状态下的双赢局面
想象一下你网购了一台空调,商家按时送货安装,你痛快付清尾款——这就是典型的完全履行。这种情况常见于小额交易或信用良好的长期合作。但完全履行可不只是钱货两清这么简单:建筑工程验收后质保期内未出现质量问题,才算真正完全履行。法律上要求全面适当履行,包括时间、方式、质量等每个细节都要达标。
有个真实案例:某公司采购200台电脑,约定每台预装正版软件。供应商虽然按时交货,但被发现使用盗版系统。法院最终判决属于未完全履行,供应商需承担重装系统费用并赔偿损失。这说明完全履行的标准远比表面完成动作更严格。
部分履行:那些完成了一半的尴尬
疫情期间有个典型案例:婚庆公司收了全款,婚礼当天却因防疫政策只提供了部分服务。这种做了一半的状态就是部分履行。法律上允许债权人要求继续履行或解除合同,但要:部分履行已实现合同主要目的,法院不支持解除。定制家具完成了80%,客户不能全盘否定。
处理部分履行纠纷时有个黄金法则:先看合同约定,再看实际损失。某建材供应商分三批发货,前两批合格,第三批有瑕疵。法院判决按比例扣除瑕疵部分货款,而不是全单作废。这种处理方式既保护守约方,也避免资源浪费。
未履行:当合同变成一纸空文
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某明星代言违约事件就是典型未履行案例。品牌方支付千万代言费后,艺人方却未按约定出席活动。这种情况面临两种后果:继续履行或赔偿损失。但要时效问题——演唱会合同约定某日期,过后要求履行已无实际意义,只能主张赔偿。
有个反常识的知识点:未履行≠必然违约。因不可抗力导致无法履行,地震毁坏了工厂,可以依法免责。但当事人必须及时通知对方并提供证明,否则被认定过错方。
常见问题答疑
Q1:对方部分履行后拒绝继续,我能要回全部定金吗?
这要看部分履行的价值比例。对方完成了70%的主要工作,法院判定按比例退还部分定金。但若前期履行部分毫无价值(装修砸完墙就跑路),可以主张全额返还。建议在合同中明确阶段验收标准。
Q2:网购签收后还能主张未履行吗?
分两种情况:外包装完好的情况下,签收视为认可货物表面状态。但若拆封后发现内在质量问题(如手机无法开机),48小时内取证投诉仍被支持。记得保留开箱视频作为证据!
Q3:疫情导致无法履行合同算哪种状态?
属于法定免责的特殊情形。但需要及时办理不可抗力证明,并与对方协商变更合同。某旅游公司因疫情取消行程,及时为客户办理改期并补偿优惠券,既避免法律纠纷又维护商誉。
Q4:对方说已经履行完毕,我该如何验证?
建立完善的履约确认机制至关重要。建议在合同中约定:服务类合同按阶段签署验收单,货物交付保留签收记录,软件开发类需书面测试报告。某企业曾在验收单上加盖暂收待验章,成功避免了接收劣质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