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履行后签合同的风险
《民法典》第490条规定,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当事人均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时合同成立。但在很多生意人为了抢时间、拉关系,货物都发完了还没签合同,这种操作在法律上叫做事实合同关系。听着挺专业是吧?说白了就是干活的时候称兄道弟,出了问题才发现自己连个保障都没有。我处理过上百起这类纠纷,见过太多老板因为没签合同,连货款都要不回来的糟心事。
一、先干活后签合同的三大致命伤
去年有个做建材的客户,给装修公司供了30万的瓷砖,结果对方收到货后突然改口说:咱们当时说好的是月结90天啊。这老板当场就懵了——明明说好货到付款,现在连张纸都没有,硬生生被拖了半年才要到钱。这就是典型的权利义务不明确,没白纸黑字写清楚,人家说变卦就变卦。
更惨的是做软件开发的张总,项目都验收完了对方突然说要追加功能,否则不签合同不给尾款。这时候你就像被架在火上烤,继续做要倒贴钱,不做前面的投入全打水漂。这种被人拿捏的滋味,谁尝过谁知道。
最要命的是维权成本。上个月刚结案的案子,客户给超市供了半年货,结果对方换了采购经理直接不认账。去法院起诉才发现,送货单上的签字人早就离职了,微信聊天记录也没明确约定价格。光取证就花了3万,官司打了8个月。
二、这些行业最容易踩坑
装修行业绝对是重灾区。上周还有个业主咨询,装修队把墙都砸了突然坐地起价,不签合同就停工。现在家里跟废墟似的,每天住酒店的钱都比装修款贵。
采购供应这块也天天上演宫斗剧。特别是给大公司供货的小企业,对方采购经理一句走流程需要时间,你就得硬着头皮先发货。结果流程一走三个月,货都用完了合同还没批下来。
服务行业更是个坑连坑。我见过最离谱的是广告公司给客户做了全年推广,活动都办完了对方来句:效果不好,只能付三成。没合同约定验收标准,法官想帮都帮不上忙。
三、救命锦囊:已经先履行了怎么办?
赶紧补签合同!别觉得不好意思,你就说:王总,财务那边要入账,咱们补个手续。这时候对方一般不会拒绝,毕竟东西他都用上了。
证据收集要像侦探破案。送货单必须让对接人签字+盖公章,微信聊天记录定期录屏备份,邮件往来别删,通话记得录音。有个客户就是靠收货现场的监控视频打赢了官司。
找个靠谱的见证人很重要。上次有个厂房租赁的案子,就是因为有园区物业经理在场作证,法院才认定了口头约定。第三方见证候比合同还管用。
四、老板们最关心的五个问题
问题1:微信说好的算不算数?
法律上算数!但关键得聊清楚核心条款。去年有个案子,就因为微信里没明确说单价是按斤还是按吨算,20万的货款硬生生被砍到8万。记住要在聊天里明确产品、数量、价格、时间这四个要素。
问题2:对方拖着不签合同怎么办?
教你个狠招:在发货单上印一行小字未签订书面合本单据视为合同附件。再让收货人签字,这招能把送货单升级成简易合同。有个做服装的客户靠这招追回了全部货款。
问题3:已经吃了亏能补救吗?
赶紧做证据保全!去找公证处把聊天记录、邮件、通话录音都公证了。去年有个案子,对方当庭否认微信身份,幸亏提前做了公证,不然120万就打水漂了。
问题4:行业惯例都是先干活怎么办?
那就把行业惯例变成证据!收集过去三年的交易记录,整理出你们行业的交易习惯。有个建材商靠5年的出货单和统一报价单,成功证明了口头约定的价格。
问题5:小金额值得打官司吗?
试试诉前调解!现在法院都有诉调对接中心,不花钱还能快速解决。上个月有个客户8万的货款,调解员一个电话对方就付了6万。比请律师划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