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什么情况下,合同可以中止履行

《民法典》第五百二十七条,当合同一方发现对方有经营状况严重恶化、转移财产逃避债务、丧失商业信誉等情形时,可以行使不安抗辩权中止履行合同。通俗来说就是:当发现合作方要跑路了、快破产了、或者明显要赖账时,法律允许你先按下暂停键。

在什么情况下,合同可以中止履行

一、合同中途喊停的5种典型场景

最近帮朋友处理奶茶店加盟纠纷时,发现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合同是可以中途刹车的。今天就给大家扒一扒那些可以合理鸽掉合同的正当理由。

1. 对方开始玩失踪

去年有个装修案例,业主付了30%首付款后,装修队突然集体失联。这种情况完全符合《民法典》规定的中止条件,业主不仅有权停工,还能要求返还已支付款项。记住:当对方开始不接电话、不回微信、办公室人去楼空时,赶紧保留证据准备维权。

2. 天灾人祸来袭时

疫情时期很多租房合同纠纷就适用这条。租客因封控无法使用商铺,这时候可以援引不可抗力条款。但要:新出的司法解释强调,必须是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不能克服的情况,普通下雨延期可不作数。

3. 发现对方是个老赖

有个做服装批发的客户,偶然发现合作方被列入失信名单后,立即中止了百万订单的发货。结果不到半月对方果然爆雷。这种商业雷达真的能救命!建议大家签合同前查企查查,合作中定期关注对方征信。

4. 合同本身埋着雷

曾处理过直播带货合同纠纷,MCN机构承诺的流量扶持根本没兑现。这种情况属于先合同义务未履行,主播方有权暂停开播。重点是要在合同里明确写清阶段性义务,不能光看最终KPI。

5. 市场突变亏到肉疼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时,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去年钢材暴涨,有个工程公司就以情势变更为由暂停施工。不过要特别:单纯的市场风险不算,必须是波动超出正常商业风险的范畴。

二、踩坑预警:这些操作会让你赔惨

知道能中止合同很重要,但怎么操作才是关键。去年接触的案子中,有37%的败诉都是因为操作不当:

- 发现异常直接摆烂,忘记书面通知义务
- 中止后没及时起诉,超过合理期限变违约
- 误判形势草率停工,结果自己反赔违约金
- 证据收集不完整,聊天记录没公证
- 混淆中止和解除,该刹车时直接跳车

特别提醒:行使不安抗辩权必须同步做好三件事:1.书面通知对方并留存凭证 2.准备充分证据链 3.在合理期限内要么恢复履行要么解除合同。

三、常见问题解答

Q1:发现对方要违约,能直接停止供货吗?

必须履行通知义务!最高法指导案例,未事先通知的中止行为被认定为违约。建议采用EMS寄送加盖公章的《中止履行告知书》,同步发送电子邮件。

Q2:疫情封控结束后还要继续履行合同吗?

需区分情况。是短期封控,要顺延履行期限;但像教培机构停业半年这种情况,法院支持解除合同。建议在不可抗力消失后15日内与对方重新协商。

Q3:如何证明对方丧失商业信誉?

可以准备这些证据:行业协会的警示函、被纳入经营异常名录的截图、多家供应商的催款函、社交媒体上的维权信息等。要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

Q4:中止合同后还需要付款吗?

看合同约定。是先履行方中止,对方已提供担保的应当恢复履行;是后履行方,在中止期间无需支付后续款项。但涉及到已提供服务部分,仍需结算已产生的费用。

Q5:网购商品涨价了卖家不发货怎么办?

这种情况商家不能随意中止合同。消费者可以要求继续履行或赔偿差价损失。但是因厂家停产等客观原因,商家需提供充分证据并及时通知买家。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