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权债务终止的六种情形

债权债务终止的六种情形

《民法典》第557条,债权债务终止的法定情形包括六种:债务已经履行(清偿)、债务相互抵销、债务人依法提存标的物、债权人免除债务、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混同)以及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终止的其他情形。这六种情形从法律效力上彻底消灭了原有的权利义务关系,张三向李四借了1万元,当张三还清钱款时,双方债务关系就因清偿而终止。法律通过这种系统性规定,既保护了交易安全,又为市场经济活动提供了清晰的规则指引。

还钱是最直接的江湖规矩

说到债权债务终止,老百姓最熟悉的就是欠债还钱。去年老王找老周借了5万块装修房子,约定今年6月还清。到了还款日,老王拿着现金到老周家当面点清,老周当场撕了借条,这就是典型的债务清偿。但现实中常有人问:要是还钱时债权人不在怎么办?这时候可以办理提存公证,通过公证处把钱存着,视为完成还款义务。有个做服装生意的案例,供货商把货款提存后,法院照样认定债务终止,避免了被起诉的风险。

抵销就像以物易物的现代版

餐饮店张老板和隔壁水果店刘老板互相欠账的故事特别有意思。张老板欠刘老板3万水果货款,刘老板又欠张老板2.5万餐费,两人一合计直接抵销,剩下的5000元用现金结清。这种互负债务的抵销操作,既省去了资金周转麻烦,又合法合规。不过要不是所有债务都能随便抵销,人身损害赔偿金就不能用货款来抵,法律上这叫债务性质不容抵销。

提存公证:给债务找个保险柜

去年有个典型案例,小李通过中介买二手房,房东突然失联,小李就把购房款提存到公证处,顺利完成交易过户。这种操作在法律上叫提存,特别适合债权人玩失踪的情况。司法部数据,全国办理债务提存公证超12万件,常见于房屋买卖、遗产继承等领域。提存不仅能终止债务,还能避免违约金累积,可谓是债务人的救命稻草。

债务免除:情义无价的法理诠释

老张把10万元借给创业失败的外甥,签了免除债务协议书,这事儿既有人情味又合法理。但要债务免除必须明确意思表示,微信聊天里说不用还了也算数。不过最近法院判了个案子,债权人嘴上说免除却偷偷录音想反悔,结果被认定免除有效。所以免除债务要慎重,最好白纸黑字写清楚。

混同:自己欠自己的钱怎么算

当债权人和债务人变成同一人时,债务就像魔术般消失。A公司欠B公司货款,结果两家公司合并了,这债务自然终止。去年某地产集团重组,旗下子公司间的26亿债务因混同直接清零,省下大笔财务成本。但要担保债务不适用混同规则,母公司为子公司担保的债务,就算合并了担保责任仍在。

合同解除后的债务清零术

签了购房合同后开发商违约,购房者解除合同,之前交的定金、首付都要返还,这就是合同解除导致的债务终止。但有个陷阱要:解除合同后损害赔偿请求权不受影响。装修公司违约导致房子泡水,就算终止合同,业主仍能索赔修复费用。装修纠纷案例显示,38%的合同解除案件都涉及后续赔偿问题。

常见问题解答

Q1:微信说不用还了算债务免除吗?

当然算!最高法判例,只要债权人通过微信、短信等方式明确表达免除意思,就算没有书面协议也产生法律效力。但要保留聊天记录,最好补个书面确认。

Q2:父债子偿合法吗?

这是个常见误区。除非子女自愿继承遗产并承担债务,否则父债子偿没有法律依据。债务因当事人死亡而终止,债权人只能就遗产主张权利。

Q3:企业注销后债务就没了?

大错特错!公司注销必须经过清算程序,股东未依法清算就注销,即使企业法人资格终止,股东仍要对未清偿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去年上海法院就判过股东赔偿300万的案例。

Q4:过了诉讼时效还要还钱吗?

诉讼时效届满只是丧失胜诉权,债务本身仍然存在。债务人自愿履行,债权人可以合法受领。但有个例外情况:超过5年且债务人主张时效抗辩的,法院不再保护。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