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定合同约定不明
《民法典》第510条、第511条规定,合同约定不明时,看当事人能否达成补充协议。协商不成,则需按照合同相关条款、交易习惯或法律规定进行推定。举个栗子,租房合同没写马桶坏了谁修,法院会房屋租赁的交易习惯判定由房东负责——这就是法律对约定不明的补漏机制。合同里说不清的事儿,法律早就给你兜底了!
合同约定不明的三大翻车现场
我见过最离谱的合同,买卖双方约定货到付款,结果甲方开着卡车到乙方楼下要求当场现金交易,乙方坚持要银行转账。两边大眼瞪小眼卡在停车场3小时,报警调解。这种付款方式不明的坑,分分钟能让合作变闹剧。
朋友开奶茶店遇到的更绝,和商场签的租赁合同写着租金随行就市调整。结果疫情后商场要涨50%租金,拿出三年前的行业报告当依据。这种模糊的市场价条款,让两家打了整整半年官司。
最要命的是服务期限约定不明!有个自媒体代运营合同写着合作至达到预期效果,结果甲方觉得涨粉10万才算达标,乙方认为5000粉就完成任务。两边的律师拿着放大镜研究聊天记录,连我觉得差不多这种话都成了证据。
5招教你避开合同糊涂账
第一招:重要条款画重点!价格、时间、质量标准这些核心要素,建议在合同里单独加粗标红。有个建材商在合同里用红色标注验收后7个工作日内付款,后来纠纷时法官直接采信这条。
第二招:数字要带单位!千万别写逾期赔偿损失,要写明每逾期1日按合同总额0.1%支付违约金。见过最惨的案例是赔偿合理损失,结果法院判赔金额比合同金额还高3倍。
第三招:禁用形容词!高质量服务及时响应这种话都是雷区。改成每月提供4次数据分析报告客户咨询2小时内响应,让每个要求都可量化。
第四招:约定争议解决方式!明确写上出现争议时先协商,协商不成选仲裁还是诉讼。有家公司在合同里约定所有争议提交上海仲裁委员会,省了至少半年的诉讼时间。
第五招:附上术语解释表!特别是专业领域的合同,把行业术语、技术指标用附件解释清楚。某科技公司的技术开发合同附了5页名词解释,后来成功避免了千万级纠纷。
关于合同约定不明的灵魂拷问
Q1:微信聊天记录能当合同补充协议吗?
当然可以!最高法司法解释,双方通过微信达成的合意,只要内容明确且能证明身份,就能作为补充协议。但要保存原始记录,别用清空聊天记录的手机出庭。
Q2:合同没写签约地,打官司要去哪起诉?
《民事诉讼法》,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法院都能管。但是网购合同,收货地法院也有管辖权。建议签约时直接写明如产生纠纷由XX法院管辖。
Q3:口头约定的内容有效力吗?
除法律规定的6种必须书面形式的情况(租房1年以上),其他口头约定原则上有效。但实操中很难举证,曾有案例因无法证明口头承诺,导致300万赔偿主张被驳回。
Q4:格式条款约定不明怎么算?
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倒大霉!《民法典》第498条,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作出不利于提供方的解释。所以甲方的合同模板里要是玩文字游戏,吃亏的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