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合同的认定和法律责任

虚假合同的认定和法律责任

从法律角度看,虚假合同是指当事人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手段签订的合同,其核心特征是双方或一方存在恶意串通或欺诈行为。《民法典》第146条、第154条,虚假合同因违背真实意思表示且损害他人或公共利益,被认定为无效。法律责任的承担则涉及民事赔偿、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需结合行为性质、损害后果等因素综合判定。

一、虚假合同是怎么演出来的?

虚假合同的套路五花八门,某公司为避税,和供应商签一份高价合同用来报账,私下再补一份真实低价合同;又张三为了逃避债务,假装把房子卖给亲戚,实际产权根本没变。这些操作看似聪明,实则风险极大。法律上的虚假不仅看合同内容,更要看签约时的真实意图——双方明知合同不执行,只是为了应付第三方,那这就是典型的阴阳合同!

二、认定虚假合同的三大铁证

法院判定合同是否虚假,主要看三点: 1. 行为证据:微信聊天记录显示双方约定走个形式; 2. 履行异常:合同约定支付100万,实际只转了1块钱; 3. 利益关联:买房合同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70%,买卖双方还是亲属。 去年有个典型案例,某网红和MCN机构签了500万代言合同,但实际只支付了5万定金,法院调取银行流水后直接认定合同虚假,双方都被罚了!

三、踩雷的代价有多大?

签假合同的后果比想象中严重得多: - 民事层面:合同无效+返还财产+赔偿损失。假离婚买房,被判房产重新分割; - 行政层面:税务造假面临偷税金额1-5倍罚款; - 刑事层面:涉及骗贷、洗钱,最高可判无期徒刑! 更扎心的是,即便合同被认定无效,因虚假行为引发的纠纷(分赃不均)法院也不管,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四、常见问题答疑

1. 朋友找我签借款合同走流水,算虚假合同吗?

只要没有真实借贷关系,就算!即便你们是假戏真做签了正规合同,只要资金流向闭环(钱转出后又转回),都被认定虚假合同。去年杭州就有案例,帮朋友签假借款合同规避执行,结果两人双双被司法拘留15天!

2. 怎么证明对方签的是假合同?

重点收集四类证据: ① 沟通记录:录音、聊天记录中提到做样子应付检查等关键词; ② 资金证据:银行流水与合同金额严重不符; ③ 履行证据:租房合同签了三年却从没交过钥匙; ④ 证人证言:公司财务、中间人等知情人的证词。

3. 发现签了假合同能反悔吗?

分两种情况: - 是被欺诈签订的(对方伪造房产证),一年内可起诉撤销合同; - 是自己主动参与的(帮公司做假流水),法律不会保护恶意方,不仅要退回不当得利,还被追究责任。记住:法律不保护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更不保护装睡的人!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