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约定了管辖法院
《民事诉讼法》第35条,合同双方可以书面协议选择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法院管辖,原告住所地、被告住所地、合同签订地等。这种约定具有法律强制力,除非违反专属管辖或级别管辖规定。房产纠纷必须由不动产所在地法院管辖,自行约定其他法院无效。明确管辖条款能避免抢管辖权的扯皮,直接锁定维权阵地。
为什么合同里要写明打官司去哪儿?
去年有个朋友做电商供货,合同里没写管辖条款,结果合作方在新疆起诉,光差旅费就花了3万多。要是当初约定在自家门口的法院,能省下一大笔钱!这就好比网购时选最近快递点一样,提前约定管辖法院有三个实在好处:
1. 省钱省时间——不用跨省应诉
2. 心理优势——在自己熟悉的地盘打官司
3. 防止扯皮——避免对方搞管辖权突袭
特别是跨省合作时,强烈建议把管辖法院写在合同显眼位置,最好加粗标红。
这样写管辖条款才有效!
见过最坑的条款是发生争议由有管辖权法院处理——这等于没说!有效的约定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 到城市: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
• 符合法律规定:不能选八竿子打不着的地方
• 书面形式:微信聊天说好的不算数
举个例子,杭州公司和广州公司签合可以约定由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法院管辖,但不能写南极洲企鹅法院这种不存在的地儿。
签合的三大避坑指南
第一坑:对方偷偷加或原告所在地法院——TA起诉你可以选方便TA的法院,你起诉TA也得去对方地盘。对策是坚持单一管辖地。
第二坑:格式合同里的隐藏条款——有些平台合同会预设有利于他们的法院,记得重点检查第17-20条这些隐蔽条款区。
第三坑:涉外合同乱约定——和外国公司签合别傻乎乎写国内基层法院,这类案件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
常见问题答疑
问题1:约定管辖法院后还能改吗?
可以!只要双方协商一致,签个补充协议就能变更。去年有个案例,原本约定武汉法院,后来双方补签协议改成深圳前海法院,法院也认可这种变更。
问题2:网购合同的管辖地怎么算?
平台用户协议写了发生纠纷由平台所在地法院管辖,那你下单就等于同意了。不过有个例外:消费者也可以在自己收货地法院起诉,这是《民事诉讼法》特别保护消费者的规定。
问题3:对方不按约定去起诉怎么办?
立即向法院提管辖权异议!法律给了10天反应期,记得收集合同原件、沟通记录等证据。去年苏州法院有个案子,被告提出异议后,成功把案件从山东移送回苏州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