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的构成如何认定
《刑法》第224条规定,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骗取对方财物且数额较大的行为。其认定需满足四大要件:主观故意(非法占有目的)、客观行为(虚构/隐瞒行为)、因果关系(被害人因欺骗行为交付财物)、犯罪结果(达到立案追诉标准)。实践中常通过资金流向、履约能力、补救措施等证据链综合判断。
合同诈骗的骚操作大曝光
去年有个典型案例,某公司老板用PS的房产证作抵押,骗了供应商300万货款。这老哥被抓时还在KTV开庆功宴,警察破门时话筒都没放下。这种空手套白狼的操作在合同诈骗里太典型了——用虚假产权证明做担保,收钱后直接玩消失。
还有更绝的套娃式诈骗:A公司伪造政府采购合同找B公司代工,B公司拿着假合同找C公司垫资生产。等C公司把设备生产出来,A公司早就注销跑路了。这种俄罗斯套娃骗局专坑供应链上的老实人。
教你三招防诈骗秘籍
第一招叫查户口:签约前别偷懒,上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对方老底。去年杭州有家企业就是因为查到合作方注册资本实缴为0,及时止损200万。
第二招是验货付款:分期付款最稳妥,千万别学某些土豪老板,合同没签就先打款。有个做建材生意的老板,被骗子用内部价诱惑,直接转了50万定金,结果对方发来的是一车砖头照片。
第三招叫留痕术:微信聊天记录别删除,快递单号要保存。北京朝阳法院去年有个案子,就是靠微信里的语音消息锁定诈骗犯的,那骗子发完语音还撤回,没想到对方早就录屏了。
合同诈骗常见问题Q&A
问题1:合同诈骗和民事欺诈怎么区分?
关键看有没有非法占有目的。就像谈恋爱骗感情和骗彩礼的区别:前者只是渣男,后者就是诈骗。对方开始就准备跑路,还伪造身份证签合同,这妥妥的刑事犯罪。
问题2:被骗后怎么收集证据最有效?
记住三件套:合同原件、转账记录、沟通记录。有个聪明老板,发现被骗后假装要继续合作,约对方到茶馆谈事,偷偷录音拿到关键证据。不过要偷录视频别违法,公共场所录音更稳妥。
问题3:公司员工私刻公章诈骗,公司要赔钱吗?
这事儿得看演技够不够真。员工穿着工服、用公司场地行骗,法院判定构成表见代理。就像去年上海那个案子,骗子在公司会议室签的合同,公司被判赔了180万。所以公司管好印章很重要,别让公章变成免死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