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的认定标准

《刑法》第224条规定,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其认定标准需要满足四个要件: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客观上实施了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欺骗行为导致对方陷入错误认识并交付财物涉案金额达到法定标准。就是既要看有没有骗人的心,还要看有没有骗人的动作,更得看骗没骗到钱。

合同诈骗罪的认定标准

合同诈骗罪的5个典型套路

张三开空壳公司到处签合同,收了货款直接卷钱跑路;李四用伪造的房产证作抵押借款;王五明明没有施工资质却承包工程骗取预付款...这些每天都在上演的真实案例,本质上都是利用合同实施诈骗。现在骗子们还玩起了新花样:有人用虚假的区块链项目融资,有人伪造政府批文骗取保证金,甚至出现专门帮人包装公司资质的灰产链条。

最近接触的一个案子特别典型:某科技公司声称手握某央企大额订单,招揽供应商垫资生产,结果所谓的央企采购合同全是PS的。等供应商投入几百万元备货后,才发现联系人全部失联,仓库里堆的都是三无产品。这种空手套白狼的玩法,正是合同诈骗的升级版。

如何区分合同诈骗和普通纠纷?

很多老板最头疼的就是这个:明明对方没按合同办事,去报案却说属于民事纠纷。关键要看三点:签合有没有履约能力拿到钱后的资金去向是否存在逃匿行为。建筑公司收了工程款却拿去赌博,这明显就不是正常的商业风险。再签合已经负债累累,还继续签约收预付款的,基本可以认定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有个真实的对比案例:A公司因市场变化导致暂时资金困难,主动与客户协商延期付款并抵押设备;B公司收到货款后立即转移资产,法人连夜更换手机号码。前者构成违约,后者就是典型的合同诈骗。记住,是否积极补救是否逃避责任是重要分水岭。

合同诈骗罪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1:合同只盖了公章没签字有效吗?会影响定罪吗?

《民法典》,合同生效主要看是否具备基本要素,签字盖章都是形式要件。就算只有公章,只要能够证明合同真实存在且对方基于合同交付财物,不影响合同诈骗罪的认定。实践中出现过用萝卜章诈骗数千万仍被定罪的案例。

问题2:口头约定算不算合同诈骗?

虽然口头合同也具有法律效力,但合同诈骗罪要求必须是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只是简单口头约定,较难构成此罪,但构成普通诈骗罪。通过微信达成供货协议,有完整的聊天记录和转账记录,也被认定为合同关系。

问题3:企业员工个人诈骗能否让老板背锅?

关键看是否存在单位犯罪。员工是履行职务行为,违法所得归单位所有,构成单位犯罪,追究负责人刑责。但是员工私刻公章实施诈骗,单位能证明尽到管理责任的,老板不用担责。去年某物流公司就因完善的内控制度,成功避免了员工私自签约引发的刑事责任。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