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的认定标准
《刑法》第224条规定,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其认定标准需要满足四个要件: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客观上实施了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欺骗行为、导致对方陷入错误认识并交付财物、涉案金额达到法定标准。就是既要看有没有骗人的心,还要看有没有骗人的动作,更得看骗没骗到钱。
合同诈骗罪的5个典型套路
张三开空壳公司到处签合同,收了货款直接卷钱跑路;李四用伪造的房产证作抵押借款;王五明明没有施工资质却承包工程骗取预付款...这些每天都在上演的真实案例,本质上都是利用合同实施诈骗。现在骗子们还玩起了新花样:有人用虚假的区块链项目融资,有人伪造政府批文骗取保证金,甚至出现专门帮人包装公司资质的灰产链条。
最近接触的一个案子特别典型:某科技公司声称手握某央企大额订单,招揽供应商垫资生产,结果所谓的央企采购合同全是PS的。等供应商投入几百万元备货后,才发现联系人全部失联,仓库里堆的都是三无产品。这种空手套白狼的玩法,正是合同诈骗的升级版。
如何区分合同诈骗和普通纠纷?
很多老板最头疼的就是这个:明明对方没按合同办事,去报案却说属于民事纠纷。关键要看三点:签合有没有履约能力、拿到钱后的资金去向、是否存在逃匿行为。建筑公司收了工程款却拿去赌博,这明显就不是正常的商业风险。再签合已经负债累累,还继续签约收预付款的,基本可以认定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有个真实的对比案例:A公司因市场变化导致暂时资金困难,主动与客户协商延期付款并抵押设备;B公司收到货款后立即转移资产,法人连夜更换手机号码。前者构成违约,后者就是典型的合同诈骗。记住,是否积极补救和是否逃避责任是重要分水岭。
合同诈骗罪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1:合同只盖了公章没签字有效吗?会影响定罪吗?
《民法典》,合同生效主要看是否具备基本要素,签字盖章都是形式要件。就算只有公章,只要能够证明合同真实存在且对方基于合同交付财物,不影响合同诈骗罪的认定。实践中出现过用萝卜章诈骗数千万仍被定罪的案例。
问题2:口头约定算不算合同诈骗?
虽然口头合同也具有法律效力,但合同诈骗罪要求必须是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只是简单口头约定,较难构成此罪,但构成普通诈骗罪。通过微信达成供货协议,有完整的聊天记录和转账记录,也被认定为合同关系。
问题3:企业员工个人诈骗能否让老板背锅?
关键看是否存在单位犯罪。员工是履行职务行为,违法所得归单位所有,构成单位犯罪,追究负责人刑责。但是员工私刻公章实施诈骗,单位能证明尽到管理责任的,老板不用担责。去年某物流公司就因完善的内控制度,成功避免了员工私自签约引发的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