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纠纷和合同诈骗如何界定

遇到合同问题先别慌!合同纠纷和合同诈骗虽然都涉及合同履行问题,但法律性质完全不同。《民法典》规定,合同纠纷属于民事案件范畴,而合同诈骗可是《刑法》第224条明确定义的刑事犯罪。二者的核心区别在于是否存在非法占有目的和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欺骗手段。

合同纠纷和合同诈骗如何界定

一纸合同背后的法律暗战

去年有个装修案例特别典型:老王收了客户10万预付款后,用劣质材料施工被起诉。法院发现老王确实有施工资质,只是偷工减料,这属于合同纠纷。但要是老王用假资质接单,收钱后直接跑路,那就是妥妥的合同诈骗了。

有个容易踩坑的点:很多老板觉得只要签了合同就有保障。其实关键要看对方签约时的真实意图。像那种虚构公司资质、伪造产权证明的,从一开始就埋着雷呢!

这些常见误区坑了多少人

误区1:不履行合同就是诈骗:错!疫情导致工厂停产无法交货,这是客观履行不能,属于纠纷。但要是厂家把收到的货款拿去澳门赌博,这就涉嫌诈骗了。

误区2:金额小不算诈骗:去年有个案子,骗子用3万元定金诈骗5个商家,虽然单笔金额不大,但累计金额已够立案标准。刑法看的是整体情况,不是单笔数额。

灵魂拷问:怎么证明非法占有目的?

这是实务中最难的点!法官会看这几个关键证据:

1. 签约时是否具备履行能力

2. 拿到钱后的资金流向(是否用于挥霍)

3. 是否采取隐匿行踪等逃避行为

4. 当事人是否提供虚假担保

某公司明明资不抵债,还大量收取加盟费后破产,这就被认定诈骗。

FAQs:你最关心的5个问题

Q1:对方口头承诺没写进合同,算诈骗吗?

关键看是否影响合同目的!开发商口头承诺学区房,但实际无法实现,构成欺诈。但需要有录音、微信记录等证据证明该承诺确实存在。

Q2:民事案件会转成刑事案件吗?

完全!去年某教育培训机构卷款跑路案,最初按合同纠纷立案,后发现负责人早已转移资产到海外,案件最终转为合同诈骗刑事立案。

Q3:合同诈骗报案需要哪些证据?

必备三件套:书面合同、付款凭证、欺骗证据(如伪造的证件复印件)。建议准备通话录音、聊天记录等辅助证据,形成完整证据链。

Q4:被起诉诈骗如何自证清白?

重点准备两类材料:客观履行不能的证明(如疫情封控文件),以及资金用于合同项目的凭证(如采购发票、工资单)。必要时可申请审计鉴定。

Q5:合同纠纷和诈骗能主张吗?

法律允许先刑后民,但实务中要谨慎。建议先收集初步证据向经侦报案,若立案成功可附带民事赔偿。若公安机关不予立案,再单独提起民事诉讼。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