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销权的构成要件

在法律实务中,撤销权的成立需要满足四个核心要件:存在可撤销的法律行为、撤销权人主体适格、在法定除斥期间内行使、通过合法方式主张权利。《民法典》147-151条规定,当民事法律行为存在重大误解、显失公平、欺诈或胁迫情形时,权利受损方可在法定期限内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该行为。这四个要件就像安全阀的四个齿轮,缺一不可才能启动法律救济程序。

当撤销权照进现实生活

想象你在直播间激情下单了纯金摆件,到手发现是镀金的,这时候撤销权就派上用场了。商家用虚假描述诱使你下单,构成欺诈性法律行为,完全符合可撤销情形。再老王被中介忽悠签下阴阳合同,实际房价比约定高出20%,这种显失公平的交易同样适用撤销权。

但要权利行使的保质期!民法典规定重大误解的撤销权要在90天内行使,欺诈胁迫情形则从知道真相起算一年。就像超市退货有期限,法律救济也有倒计时,睡过头就失去翻盘机会。

行使撤销权的正确姿势

去年处理过一起典型案件:小李被开发商虚假宣传诱导购房,收房时发现学区房承诺落空。我们指导他做了三件事:1.固定销售话术录音证据 2.收集广告宣传材料 3.在知道真相后三个月内起诉。最终法院判决撤销购房合同,开发商全额退款。这个案例生动展示了证据+时效+程序三要素的重要性。

常见问题答疑

Q1:被胁迫签的合同能撤销吗?

当然可以!《民法典》150条明确规定,受胁迫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可撤销。遭遇不签合同就砸店的暴力威胁,受害人完全有权申请撤销,但要保存报警记录、监控录像等证据。

撤销权的构成要件

Q2:网购商品有问题,超过7天还能撤销吗?

这里存在法律竞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7天无理由退货属于特别规定,而民法典撤销权的1年时效属于一般规定。商家存在欺诈行为,即便超过7天,只要在1年除斥期间内,仍可主张撤销交易并要求赔偿。

Q3:父母能替未成年子女撤销合同吗?

分两种情况:8周岁以下儿童实施的民事行为当然无效,无需撤销;8岁以上未成年人实施与其年龄智力不相符的法律行为,法定代理人确实可以代为行使撤销权。13岁少年打赏主播20万元,父母有权要求平台撤销该赠与行为。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