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中的合同包括哪些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4条,合同诈骗罪的核心在于行为人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财物。这里的合同范围非常广泛,既包括书面合同、口头约定,也涵盖电子合同等新型形式。法律只要符合《民法典》对合同的定义(平等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都成为合同诈骗的载体。典型类型包括买卖合同、借款合同、服务合同等,甚至无效合同、未盖章的合同也被认定为犯罪工具。
一、这些合同最容易变成诈骗工具
前几天有个粉丝私信我,说他通过微信和装修公司签了电子合同,付了10万预付款后对方直接跑路。这种情况就是典型的利用服务合同实施诈骗。现实中这几类合同最容易踩雷:
1. 空头支票型买卖合同:骗子谎称有紧俏货源,收钱后既不发货也不退款。去年浙江就破获过一起假口罩案,骗子用伪造的医疗器械销售合同骗了200多万。
2. 高息诱惑的借款合同:街边常见的无抵押贷款小广告,签的是阴阳合同。河南某P2P平台用虚假借款协议圈钱3个亿,1.2万人血本无归。
3. 虚构项目的投资合同:我处理过最离谱的案例,有人用火星地产开发合同诈骗,居然真有20多人上当,涉案金额超500万。
最近还出现新型电子合同诈骗,用区块链技术包装的智能合约。有个00后小伙开发虚假NFT交易平台,通过自动执行的电子合同卷走800多万。
二、签合这些细节能救命
上个月陪朋友去签加盟合同,我发现合同里写着品牌管理费30万,但完全没写服务内容。这种模糊条款就是危险信号!教大家几招防骗技巧:
1. 查公司底细别偷懒:用天眼查不仅要看注册资金,重点看司法风险和行政处罚记录。有家教育机构被起诉27次还在到处签培训合同骗钱。
2. 条款必须斤斤计较:特别是违约条款和退款机制。见过最坑的合同写着甲方违约需赔偿乙方1元,这摆明是要耍无赖。
3. 转账备注要写明用途:有个案子因为受害人转账时备注借款,最终成功追回钱款。千万别简单写货款或业务款。
去年苏州中院判例很有意思:骗子用萝卜章签的采购合同,但因为双方实际履行了部分交货,法院仍认定合同诈骗成立。所以合同形式不是重点,关键看是否有非法占有目的。
三、这些常见问题你也想知道
1. 口头约定算不算合同诈骗?
当然算!民法典469条明确承认口头合同效力。山东有过这样的案例:包工头口头承诺工程款月结,骗了30多个农民工干活后跑路,最终被判合同诈骗罪。
2. 电子合同没盖章有效吗?
有效!电子签名法,可靠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具有同等效力。但要平台资质,去年曝光的假电子签章平台事件,导致上万人签订的电子合同无法验证。
3. 合同本身无效还能定诈骗吗?
关键看是否具有诈骗故意。上海某案中,双方签的代孕协议本身无效,但法院认定行为人以代孕为名骗取中介费,仍构成合同诈骗罪。
4. 微信聊天记录算合同证据吗?
完全可以!现在司法解释明确将即时通讯记录视为电子数据证据。深圳有起案件就是靠微信聊天中的价格约定和转账记录,锁定诈骗金额达80万元。
5. 被骗签了合同该怎么办?
立即做三件事:①报警时提供完整合同复印件 ②冻结对方账户(黄金72小时) ③收集履约证据(如沟通记录、物流信息)。记住,及时行动能提高追损成功率,去年杭州有位女士在转账后2小时内报警,成功拦截98%被骗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