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罪和合同诈骗罪的区别

在法律实务中,很多当事人拿着判决书一脸懵:同样是骗钱,为啥有人定诈骗罪有人定合同诈骗罪?这俩罪名可不是文字游戏!刑法规定,诈骗罪(刑法第266条)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财物;而合同诈骗罪(刑法第224条)特指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实施诈骗。简单说就是普通诈骗罪是裸奔型诈骗,合同诈骗罪是西装革履型诈骗,后者必须穿着合同这件正装行骗。

这年头骗子都穿西装?揭秘合同诈骗的高级套路

去年办过个案子特别典型:老张在建材市场租了个豪华展厅,拿着伪造的钢材期货合同,两个月骗了二十几个老板的预付款。法院判的合同诈骗罪,比普通诈骗刑期多出三年。为啥?就因为他每次行骗都正儿八经签合同,还盖着伪造的公司公章,这完全符合合同诈骗罪的仪式感——必须发生在签订、履行合同的过程中。

反观普通诈骗罪,那操作可就野多了。常见的重金求子小广告,或者冒充公检法要求转账,这些根本不需要合同当道具。去年有个大妈假装风水大师,说能帮人改运消灾,骗了三十多万,这就属于典型诈骗罪。二者的核心区别就像网购和实体店购物,一个必须依托合同场景,一个随时随地都能开张。

常见问题TOP5:你关心的都在这里

问题1:签了空白合同算合同诈骗吗?

关键看怎么用!先用空白合同取得信任,后期在合同内容上做手脚骗钱,妥妥的合同诈骗罪。但要是压根没打算履行合同,只是拿空白合同当障眼法,被认定为普通诈骗。就像有人拿空白收据假装收款,实际上钱根本没入账,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操作就容易往普通诈骗上靠。

诈骗罪和合同诈骗罪的区别

问题2:网上签电子合同诈骗算哪类?

照样构成合同诈骗!现在连买菜都用电子合同了,法律早就跟上时代。只要是通过网络签订的正式电子合同,且有明确的合同要素(标的、价款、履行方式等),就算全程线上操作也不影响定性。去年就有个案例,骗子用电子合同卖根本不存在的进口化妆品,按合同诈骗罪判了。

问题3:骗了多少钱会升级成合同诈骗?

这问题坑了很多人!其实定罪不看金额看行为模式。哪怕只骗了5000块,只要是通过签订合同实施的,照样可以定合同诈骗罪。不过实践中有个不成文的行规:合同诈骗立案标准比普通诈骗高,个人诈骗2万以上才够罪(普通诈骗是3千)。所以经常看到涉案金额小的定诈骗罪,金额大的定合同诈骗罪,其实这是司法实践的潜规则。

问题4:公司业务员私刻公章骗钱怎么算?

这种情况最考验办案水平!业务员用假公章签合同,但公司确实存在且正常经营,定合同诈骗罪;要是连公司都是虚构的,往普通诈骗罪上靠。就像前年某P2P平台爆雷案,业务员用虚假标的骗投资,因为公司真实存在且有其他正常业务,全案都定的合同诈骗罪。

问题5:两个罪名哪个判得更重?

别被特别法条忽悠了!虽然合同诈骗罪是特殊罪名,但最高刑期反而更重。普通诈骗罪最高无期徒刑,合同诈骗罪最高也是无期,但实际量刑时,合同诈骗因破坏市场秩序,判得更重。就像同样骗100万,普通诈骗判10年,合同诈骗判12年,这就是为啥很多律师要为当事人争取定普通诈骗罪。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