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诈骗和合同诈骗区别
要说普通诈骗和合同诈骗的区别,咱们得先看《刑法》条文。普通诈骗罪规定在第266条,就像张三假装卖手机收了钱就跑路。而合同诈骗罪在224条,专门盯着签合玩猫腻的,李四用假房产证抵押借钱。这俩罪最大的区别就像普通感冒和新冠肺炎,虽然都咳嗽发烧,但传播方式和危害性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一、合同诈骗是诈骗界的"高智商犯罪"
去年杭州有个案子特别典型,王老板注册空壳公司,伪造进出口合同骗了银行2个亿授信。这就是典型的合同诈骗,骗子们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在会议室里谈笑风生就把钱骗了。他们具备三个特征:专业团队作战、作案周期长、涉案金额大。有个数据很有意思,合同诈骗案均案值87万,而普通诈骗案均才3.2万。
普通诈骗就像街头象棋残局,利用的是人的贪念。而合同诈骗更像是精心编排的商战剧,骗子会租豪华办公室、雇专业财务团队,甚至定期给受害人发"经营报表"。他们深谙商业规则,知道怎么在合同条款里埋雷,等受害人发现不对劲时,早就过了诉讼时效。
二、两大骗术的五个核心差异点
第一看诈骗场景:普通诈骗多是现金交易,而合同诈骗必有书面合同。第二看身份伪装:普通骗子冒充路人,合同骗子伪装成企业家。第三看侵害对象:普通诈骗骗个人,合同诈骗专坑企业。第四看法律后果:合同诈骗罪最高能判无期,比普通诈骗狠多了。第五看证据收集:合同诈骗要查资金流水、工商登记等二十多类证据,普通诈骗调个监控就破案了。
有个真实案例特别典型:深圳某公司虚构政府采购合同,骗了20多家供应商5000万预付款。这个案子要是按普通诈骗办,根本查不清资金流向。还是靠审计合同履约情况,发现所有合同都没有实际履行,这才坐实合同诈骗。
三、企业主必须知道的防骗指南
合同诈骗最爱用的五大套路:虚构标的物、提供虚假担保、空壳公司连环套、阴阳合同、伪造政府批文。教你三招破敌术:第一查企业征信别偷懒,天眼查花38块钱能避免300万损失;第二合同必须约定履约保证金;第三大宗交易坚持分期付款,别被"大额优惠"冲昏头。
最近出现的新型合同诈骗更隐蔽,利用电子签约平台漏洞篡改合同条款,或者在区块链智能合约里埋代码陷阱。有个做跨境电商的张总就中招了,对方在电子合同里把"USD"写成"USDT",结果到账的是虚拟货币,直接损失200多万。
四、灵魂拷问:这些情况到底算哪类诈骗?
问题1:网上签的电子合同算不算合同诈骗?
当然算!现在《电子签名法》明确规定,可靠的电子合同与纸质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去年北京就有判例,骗子用PS的电子公章签采购合同,按合同诈骗判了12年。
问题2:先签真合同后造假算哪种罪?
这种情况要分析。签约时就有非法占有目的,属于合同诈骗;是履约过程中临时起意,变成普通诈骗。就像租车后抵押变现,签约时没想骗就是普通诈骗,一开始就计划好就是合同诈骗。
问题3:骗亲戚签借款合同算什么性质?
关键看有没有经营行为。是以公司名义借款用于经营,构成合同诈骗;要是个人借钱不还,算民事纠纷。但要是用假房本做抵押,那就是妥妥的合同诈骗。
问题4:直播带货虚假宣传属于哪类?
这个得看销售模式。单纯在直播间吹牛属于普通诈骗;通过签订供货合同、经销协议来实施,就升级为合同诈骗。某网红卖假燕窝案,就是因为涉及与厂商的购销合同,被定性为合同诈骗。
问题5:被骗后怎么判断该报哪个案?
记住三要素:有没有书面合同?是不是经营活动中?涉案金额是否较大?满足就找经侦报案,否则去普通刑侦队。不过老百姓不用纠结这个,公安机关会先受理再判断罪名,重要的是保留好合同、转账记录、聊天记录等关键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