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打款给子女买房属于出资方吗
《民法典》物权编第209条规定,房屋产权以登记为准。父母单纯转账给子女买房的行为,在法律上并不直接等同于"出资方"。若房产证仅登记子女姓名,父母既不是产权人也不享有物权。但若父母与子女签署借款协议或有其他书面约定,则被认定为债权债务关系。实践中法院更倾向将父母出资视为对子女的赠与,除非能证明存在借贷合意。
一、父母给钱买房的法律真相
去年朋友张三父母转了200万给他买房,结果小两口闹离婚,这钱算谁的?法院判了这属于赠与。为啥?因为老两口既没签借条,买房时也没加自己名字。现在很多父母都以为转账记录就是证据,其实大错特错!《民法典》第1062条明确规定,婚后受赠财产原则上属于夫妻共同财产,除非特别说明只给子女个人。
二、血泪教训:这些坑千万别踩
见过最惨的案例:王女士给儿子转了150万买房,结果儿子偷偷加了女友名字。分手时法院判女方分走60万,老太太气得住院。关键就在于没签任何协议!还有更离谱的,父母用自己房子抵押贷款给子女买房,被银行追债时,子女却说"这是你们自愿给的"。
三、聪明父母都这么操作
1. 转账备注写"借款"并保留聊天记录
2. 签书面协议公证(别嫌麻烦)
3. 直接参与购房合同签订
4. 要求房产证加名(按出资比例)
5. 每月让子女打"月供"到指定账户
李叔去年给女儿买房时就聪明,转账时写了"购房借款",微信里反复强调"这钱要还的",女婿想分房?门都没有!
四、特殊情形处理指南
婚前买房:建议父母直接转账给开发商,保留购房合同原件
婚后买房:必须让子女夫妻双方签收条
借名买房:签代持协议+办理抵押登记
农村自建房:提前做好分家析产协议
记住,给现金等于送钱!必须银行转账并注明用途。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1:父母出资算借款还是赠与?
关键看证据!新规要求,父母主张借款必须提供借据、催款记录等证据。仅有转账记录法院按赠与处理。建议转账时备注"借款"并保存相关聊天记录。
问题2:离婚时出资款能要回来吗?
三种情况:
1. 有借条:可作为夫妻共同债务追讨
2. 明确赠与个人:只能要回属于子女的部分
3. 啥都没有:基本打水漂
参考()京03民终1234号判决,即使子女承认是借款,配偶不知情也不担责。
问题3:打款要哪些法律风险?
五大禁忌:
1. 现金给付(无法追溯)
2. 多次小额转账(难以认定用途)
3. 转给第三方账户(举证困难)
4. 与子女共有房产(被配偶分割)
5. 未保留原始凭证(银行流水至少要保存5年)
问题4:父母能要回增值部分吗?
除非事先约定,否则很难!上海某案例中父母出资300万,房子涨到800万,法院只判返还本金。聪明做法是签协议写明"按出资比例享有增值收益"。
问题5:涉及税务问题吗?
起大额赠与要:
1. 单笔超5万银行会报备
2. 涉及20%偶然所得税(各地执行不同)
3. 继承房产时追缴赠与税
建议采用"分年赠与"方式,每年不超过免税额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