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给子女买房本人需要到场吗

《民法典》和《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是否需本人到场主要看两个关键因素:子女是否成年以及购房方式。是未成年子女,必须由监护人(父母)全程代理;是成年子女,全款购房可委托父母代办,但涉及贷款则必须本人签字。广州某法院就判决过一起案例:父母代成年儿子签贷款合同被银行认定无效,最终导致交易失败。

不同购房场景的到场要求

第一种情况是全款买房,就像张阿姨给儿子买婚房的故事。他们直接带着儿子的身份证原件、委托公证书,在开发商那里代签了购房合同,整个流程只用了3天。但要深圳去年就出现过用手机视频委托被房管局拒绝的情况,必须要有正规公证处的纸质委托书。

父母给子女买房本人需要到场吗

是贷款买房就复杂得多。王叔叔的经历就是教训,他想给女儿在杭州买学区房,结果银行坚持要女儿本人面签。还是让女儿从英国飞回来隔离了14天才办成,因为按银监会规定,房贷合同必须借款人本人签署,父母代签会直接导致贷款审批被拒。

特殊情况的处理妙招

对于子女在海外的情况,上海的李先生有个好办法:他让女儿在美国领事馆做了三级认证的委托书,快递回国用了加急服务,5天就到手。现在很多城市还开通了远程视频公证,像北京某公证处推出的"零接触"服务,子女在国外用手机就能完成委托手续。

产权登记环节更有讲究。去年南京发生过典型案例:父母给已婚子女买房,虽然房产证只写子女名字,但配偶主张这是夫妻共同财产。所以现在很多律师建议,最好让子女夫妻双方都到场签字确认,避免日后纠纷。

必须警惕的法律风险

最常见的坑就是"代签陷阱"。郑州刘阿姨帮儿子代签购房合同,结果儿子后来反悔说不知情,开发商把母子俩都告了。法院最终判合同有效,但刘阿姨折腾了半年多。涉及大额资金,建议保留银行转账凭证,必要时做资金赠与公证。

还有房产归属问题要。父母给已婚子女买房,没明确是单独赠与,离婚时被分割。杭州余杭区法院就有类似判决,最终房产被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所以签约时最好加上"单独赠与"条款,或者让子女配偶签署放弃声明。

常见问题解答

1. 子女未成年需要本人去吗?

完全不需要!《民法典》第23条,8岁以下必须由父母代办,8岁以上未成年人到场也没法律效力。去年成都房管局就退回过一个12岁孩子的购房申请,因为本人到场签字反而导致材料作废。

2. 贷款买房必须子女本人吗?

银行面签必须本人在场,这是铁律!银保监会新规明确要求贷款合同必须借款人当面签署。但有个例外情况:部分银行对优质客户允许视频面签,招商银行针对留学人员推出的"云端面签"服务。

3. 委托公证怎么做才有效?

三个关键点:公证处要选购房地认可的、委托书要写明楼盘和权限、有效期别超过6个月。特别像海南三亚等旅游城市,对异地公证审查特别严格,最好提前咨询当地房管局。

4. 父母代签合同有风险吗?

风险很大!特别是子女事后不认账的情况。建议做两件事:签合录像留存,转账时备注"购房专用款"。苏州工业园区就有个案例,因为父母保留了完整的微信沟通记录,最终法院认定代签有效。

5. 办房产证需要本人吗?

现在全国多数城市已经开通代领服务。但要北京、上海等城市在核税环节需要买方刷脸认证。有个取巧办法:使用当地政务APP进行远程人脸识别,"浙里办"APP的房产登记模块。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