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怎样取证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4条,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骗取对方财物且数额较大的行为。在司法取证的核心在于证明行为人存在“非法占有目的”和“欺骗手段”,需围绕合同文本、资金流向、通讯记录等关键证据展开系统性收集。公安机关通过调取银行流水、审计合同履行情况、固定电子数据等方式构建证据链,并结合证人证言、物证等形成完整的证明体系。

合同诈骗罪取证的五大实战要点

1. 合同文本的“魔鬼细节”
合同本身是最直接的证据。办案人员会重点核查合同条款是否存在明显不合理约定,权利义务严重不对等、违约金畸高等。曾有一案例,嫌疑人将“签约后3天内支付100%预付款”写入合同,但实际未履行任何交货义务,这种“霸王条款”成为定罪关键。

2. 资金流向的追踪术
通过调取银行流水、支付宝/微信交易记录,可查明资金是否用于合同约定用途。某建筑公司诈骗案中,嫌疑人将收到的工程款用于个人奢侈品消费而非采购建材,这种资金异常流动直接证明了非法占有目的。

合同诈骗罪怎样取证的?

3. 电子证据的黄金价值
微信聊天记录、邮件往来、通话录音等电子数据现已成为“证据之王”。杭州某贸易诈骗案中,嫌疑人多次在微信中承诺“收到货款立即发货”,但聊天记录显示其在与第三方商议资产转移,这些数据被恢复后成为定罪铁证。

4. 证人证言的补强作用
公司员工、合作伙伴的证言能印证行为模式。财务人员证实“老板要求制作虚假财务报表”,或物流公司证明“从未接到过发货指令”,这类证言可与书证形成呼应。

5. 审计报告的致命一击
专业会计审计能揭穿财务造假。在涉案金额超500万的股权投资诈骗中,审计发现公司虚构了80%的营业收入,这份报告直接坐实了“虚构事实”的犯罪构成要件。

合同诈骗取证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1:如何证明对方有非法占有目的?
答:可通过三方面举证:①资金未用于合同约定事项(如收款后立即转移至个人账户)②签订合已不具备履行能力(如公司早已停业)③逃避履约责任(如更换联系方式、销毁账本)。

问题2:微信聊天记录能作为证据吗?
答:符合三要素即可:①原始载体保存(不能仅提供截图)②完整连贯(需包含上下文)③经过公证或区块链存证。民事证据新规明确,未经篡改的电子数据可直接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

问题3:没有书面合同怎么办?
答:可收集以下替代证据:①口头约定的录音/录像 ②履约过程中的交货单、验收记录 ③第三方见证人证言 ④往来转账备注信息。广东某案例中,仅凭23条微信语音和物流签收单即成功定罪。

问题4:对方销毁证据怎么应对?
答:立即采取三项措施:①申请诉前证据保全 ②通过技术手段恢复电子数据(如云端备份、硬盘修复)③调取关联证据(如银行流水、关联方交易记录)。法律明确规定,故意销毁证据可推定对其不利的事实成立。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