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奸罪的犯罪预备与强奸未遂的区别是哪些?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条和第23条规定,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核心区别在于犯罪行为的实施阶段。强奸罪犯罪预备指为实施强奸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尚未着手实行,购买迷药、踩点蹲守;而强奸未遂则是已经着手实施暴力行为(如撕扯衣物、压制反抗),但因外界干扰或被害人反抗等意志外原因未能得逞。两者的量刑差异显著:犯罪预备可减轻处罚甚至免除处罚,未遂犯则可比照既遂犯从轻或减轻处罚。

一、从法律视角看两者的"临界点"

张三网购了绳索和胶带,在女同事家楼下蹲守三天,这属于典型的犯罪预备。当他尾随被害人进入电梯并试图捂住对方口鼻时,犯罪阶段就转变为着手实施。这个"着手"的认定非常关键,曾有案例显示,嫌疑人将被害人推倒在床但尚未解除衣物,法院认定为未遂而非预备。

实务中常以"接触说"作为判断标准:当犯罪工具或身体部位已实质接触被害人身体,即可认定犯罪进入实行阶段。手持刀具抵住被害人颈部,即便未实施性侵行为,也被认定为未遂而非预备。

强奸罪的犯罪预备与强奸未遂的区别是哪些?

二、司法实践中的争议焦点

江苏某案引发热议:李某通过社交软件发送威胁信息,要求被害人到指定酒店。被害人报警后,李某在酒店大堂被抓获。法院最终认定属于犯罪预备,因为其尚未与被害人产生物理接触。但辩护律师主张应认定为未遂,认为网络威胁已构成实质侵害。

此类争议取决于三点:1.犯罪计划的程度 2.接近被害人的物理距离 3.实施暴力的紧迫性。携带作案工具进入宾馆房间,会被视为预备阶段的结束,因为已具备立即实施犯罪的条件。

三、量刑差异背后的法理逻辑

刑法对预备犯从宽处理源于"谦抑性原则",毕竟预备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具有不确定性。但近年出现的新型犯罪手段正在挑战传统认定标准,通过网络技术手段获取被害人隐私信息的行为,虽然属于预备阶段,但造成的心理威慑与实际危害不亚于某些未遂情形。

值得关注的是,某些特殊情形下预备犯面临更重处罚。曾因强奸罪获刑的累犯,在预备阶段即被查获,《刑法》第65条被加重处罚。这与普通预备犯的从宽处理形成鲜明对比。

四、常见问题解析

问题1:在车上准备作案工具但尚未下车,属于预备还是未遂?

需分析车辆停放位置:若停在被害人住所楼下并开始穿戴作案手套,被认定为预备;若已下车尾随被害人至单元门口,则被判定为着手实施,构成未遂。

问题2:通过社交软件发送猥亵照片威胁是否算着手实施?

最高法指导案例,单纯的网络威胁不被认定为着手实施,但若获取被害人实时定位并前往所在位置,则构成犯罪未遂。

问题3:犯罪中止与未遂在强奸罪中如何区分?

关键看停止犯罪的主动性:若因良心发现自愿放弃属中止,若因被害人激烈反抗或旁人干预而停止则属未遂。中止犯可免除处罚,这在司法实践中具有重大量刑意义。

五、新型犯罪形态的挑战

元宇宙性侵事件引发法律界思考:虚拟空间中的强制行为是否构成犯罪预备?当前司法实践仍坚持物理接触原则,但已有学者提出"数字暴力"概念,认为在VR环境中实施的拟真侵害,因其造成的心理创伤被纳入未遂范畴。

生物技术发展也带来新课题:使用催情气体但被及时制止的行为,因其生化手段的特殊性,被认定为比普通犯罪预备更严重的危险状态,这需要司法解释的及时跟进。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