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的立案标准八种

刑法》第224条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合同诈骗罪的立案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八种情形:1.虚构单位或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2.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其他虚假产权证明作担保;3.没有实际履行能力却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部分履行方式诱骗对方继续签约;4.收受对方财物后逃匿;5.以明显低于市场价抛售货物后携款潜逃;6.使用诈骗财物进行违法犯罪活动;7.隐匿合同款物拒不归还;8.其他利用合同实施诈骗的情形。只要涉案金额在2万元以上即可立案,这些标准为司法机关打击合同诈骗提供了明确依据。

这八种情形在现实中到底怎么操作的?

举个真实案例:浙江某建材商王老板就栽在虚构单位这一条上。他租了间豪华办公室,注册了带集团字样的空壳公司,拿着伪造的央企授权书,半年内骗了20多家供应商总计800多万货款。被抓时办公室里还堆着没拆封的营业执照副本,这种皮包公司就是典型的立案标准第一种情形。

再说个有趣的案例:广东曾有个茶叶西施,用微信小号冒充海外华侨,以高价收购普洱茶为诱饵,收了30多位茶农的定金后玩消失。她被抓时正用骗来的钱在直播间刷礼物追网红,这就触发了收受财物后逃匿和使用诈骗财物进行违法活动两条标准。

签合如何避开这些坑?

记得三查原则:查资质(要求对方提供加盖公章的营业执照复印件)、查担保(不接受来路不明的票据担保)、查履约能力(要求提供近期银行流水或完税证明)。去年郑州有位服装厂老板就靠这招识破骗局——对方号称要订10万套工装,但提供的银行流水显示账户日均余额不足万元,果断终止合作后证实果然是诈骗团伙。

合同诈骗罪的立案标准八种

遇到要求预付款转私人账户的情况更要警惕。正规企业都会使用对公账户,那些以财务下班了税率优惠为借口要求打款到个人账户的,90%有问题。建议在合同里明确约定违约方承担律师费,这样即便出事也能降低维权成本。

常见问题解答

Q1:合同诈骗必须达到多少钱才能立案?

现行规定,个人诈骗2万元以上、单位诈骗10万元以上即可立案。但要是多次诈骗或造成被害人自杀等严重后果的,不受金额限制。山东曾有人连续诈骗9次累计1.8万元,但因导致受害人抑郁自杀仍被追究刑事责任。

Q2:合同诈骗和民事欺诈有什么区别?

关键看主观故意和履约能力。民事欺诈方有部分履约意愿和能力,夸大产品质量但仍会交货;而合同诈骗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履约。就像有人卖翻新手机谎称全新机属于民事欺诈,但要是收了钱直接拉黑就是刑事犯罪。

Q3:发现被骗应该怎么报案?

建议采取证据三步走:1.立即保存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合同原件;2.通过邮政EMS寄送《催告履行函》并保留回执;3.带着这些材料到合同签订地或嫌疑人所在地经侦大队报案。去年北京有位投资人正是靠寄催告函固定了对方拒不履行的证据,顺利推动立案。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