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价格不明确履行规则
《民法典》第510条和511条规定,合同价格约定不明确的,当事人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相关条款或交易习惯确定。若仍不能确定,则按照订立合履行地的市场价格履行;依法应当执行政府定价或指导价的,按规定执行。法律设置了协商优先→条款推定→市场价兜底的三层递进规则,避免合同因价格模糊而失效。
价格写不清的合同到底怎么执行?
去年有个装修纠纷特别典型:业主和包工头签合只写了按实际工程量结算,结果贴瓷砖阶段双方对单价争执不下。包工头咬定市场价每平80元,业主却说邻居家才65元。法院调取同期三家建材市场报价取中间值,这就是法律说的市场价格的实际运用。
再疫情期间的口罩采购合同,很多写着按市场行情价。2月初的熔喷布价格暴涨20倍,买方想按签约时价格付,卖方坚持按交货时价格。这种情况就参照《价格法》适用政府干预价,或者诚实信用原则调整价格。
签合同不这些细节要吃大亏
最近帮朋友看了一份网红带货合同,坑点实在太多:服务费写着直播效果浮动,但既没约定基础价,也没计算公式。真要较真起来,甲方完全可以按最低行业标准支付。还有常见的工程款按进度支付,却不写明各阶段比例的,验收时要扯皮几个月。
更隐蔽的是涉外合同中的价格条款,像CIF价格按船运当日汇率结算这种约定,没明确以哪个外汇市场的汇率为准,遇到汇率剧烈波动时,损失高达几十万。去年就有外贸公司因为这个细节疏忽,白白多付了8%的货款。
合同价格模糊常见问题Q&A
问题1:协商不成能直接按自己报价执行吗?
答:绝对不行!去年有案例:供应商在价格未谈拢情况下,自行按高价发货后被法院判决返还差价。正确做法是先发书面催告,协商期不少于15天,保留微信记录、邮件等沟通证据,协商失败后再申请第三方评估。
问题2:市场价格波动大怎么认定合理价格?
答:关键看风险预见性。像建材价格指数连续上涨3个月,法院认定属商业风险;但若是疫情封控导致价格暴涨,适用情势变更原则。有个钢材买卖纠纷中,法官选取了合同约定交货期前后7天的市场均价,这个时间窗口值得参考。
问题3:能因价格不明直接解除合同吗?
答:解除权行使有条件限制。必须证明价格条款是合同核心要素,且无法通过补充协议、交易习惯等途径确定。去年有家广告公司以价格不明为由解约,结果被判违约,因为合同中其他条款能推导出价格计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