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内容不一致有效吗
《民法典》第143条,合同成立必须满足三个条件:行为人具备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合同内容存在不一致但满足这三个要件,原则上仍具有法律效力。但要《民法典》第533条规定,当合同条款存在重大误解或显失公平的情形,当事人可申请变更或撤销。合同内容不一致不必然导致无效,但成为主张权利的重要依据。
签了字才发现合同变脸?这4种情况要警惕
老张最近遇到件糟心事:和装修公司签的纸质合同写着包工包料,结果电子版合同里却冒出个主材自购条款。这种情况其实每天都在上演,下面这4种典型场景你一定要懂:
场景一:口头承诺与书面条款打架
装修师傅拍胸脯说送三次保洁,合同里只字未提?这时候录音录像就是救命稻草。《民法典》第469条明确认可电子数据作为证据,但口头约定举证困难,建议重要条款必须白纸黑字写明。
场景二:合同版本分身术
电子合同和纸质合同各说各话?这种情况要看签约时间顺序。去年杭州有个典型案例:某公司先用电子合同锁定客户,后又修改纸质条款。法院最终以签署的纸质合同为准,判决公司赔偿8万元。
场景三:补充协议暗度陈仓
签完主合同又来个补充协议?记住补充协议效力更高!就像上周曝光的健身房案例,明明主合同写着随时退卡,补充协议却限定开卡后不退,结果300多名会员集体维权成功。
遇到合同精分怎么办?3招教你见招拆招
第一招:养成大家来找茬的好习惯。签合同前把电子版打印出来逐条核对,重点看金额、期限、违约责任等核心条款。某律所统计显示,83%的合同纠纷都源于当事人没仔细看条款。
第二招:善用留痕术。重要谈判全程录音,微信沟通别用语音,关键确认要文字留档。去年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理的合同纠纷中,有24%依靠聊天记录扭转了判决结果。
第三招:及时启动修补程序。发现条款矛盾别拖沓,《民法典》第510条,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相关条款或交易习惯确定。实在搞不定就赶紧找专业律师,千万别自己瞎解读。
常见问题答疑
问题1:双方都签字的合同,发现前后条款矛盾怎么办?
答:这种情况要分三步走:看合同是否约定解释顺序,特别条款优于普通条款;协商签订补充协议;可向法院主张按交易习惯或诚信原则解释。
问题2:电子合同和纸质合同内容不同,以哪个为准?
答:关键看签署时间。后签署的合同视为对前合同的变更。签署,认定纸质合同效力优先,但需要结合场景判断。
问题3:格式条款和手写条款冲突如何处理?
答:《民法典》第498条,格式条款与非格式条款不一致的,应当采用非格式条款。手写条款属于特别约定,效力高于印刷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