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给儿女的钱可以要回来吗

父母给子女的钱是否能要回来,核心要看这笔钱的法律性质。《民法典》明确规定:属于赠与行为(日常红包、买房资助),原则上是不能要回的;但能证明是借款(有借条、聊天记录),或者属于附条件赠与(给钱是为了结婚,但后来婚没结成),就有机会通过法律途径追回。

父母的钱到底算送还是借?关键看证据!

现实中很多家庭纠纷,都是因为钱的性质说不清。老张给儿子30万买房,儿子觉得是白给的,老张却说等你赚钱了要还,结果闹上法庭。这时候法官会看什么?

父母给儿女的钱可以要回来吗

第一看转账备注:写的是借款或暂借,胜算大增;第二看聊天记录:微信里父母说过这钱你先用着,以后慢慢还;第三看实际用途,钱是拿去治病还是买奢侈品,都影响判决。

这4种情况,父母大概率能要回钱

情景1:说好是借的——哪怕没借条,只要有录音、短信等证据证明是借款,法院会支持返还。
情景2:给钱是为了结婚——结果婚没结成,彩礼钱可以要回(民法典第1042条)。
情景3:子女严重不孝——虐待父母,撤销赠与。
情景4:父母陷入经济困难——突发重病,可以要求子女返还部分资助。

不想撕破脸?教你3招防风险

招数1:转账时加备注——购房借款或生日赠与,一字之差决定性质。
招数2:家庭会议录音——全家人当面说清钱是借还是送,避免日后扯皮。
招数3:签份亲情协议——尤其是大额资金(50万以上),写清楚是否要还、怎么还。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1:父母给的生活费能要回来吗?

答:大概率不能!日常小额转账(学费、房租等)视为无偿赠与,除非父母能证明当初明确约定是借款。

问题2:微信转账没备注,还能要回钱吗?

答:有机会!能找到其他证据链,聊天记录里提到先借你5万、子女曾承诺还款,法院仍支持返还。

问题3:给子女买房的钱怎么保护?

答:最优方案是签协议+房产加名。写明购房款属于借款或房产按出资比例共有,避免子女私自卖房。

问题4:子女不养老,能要回以前给的钱吗?

答:特殊情况下可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子女拒不赡养且父母生活困难,法院判决返还部分财产。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