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盖民间借贷、企业欠款、担保追偿等场景,提供借条规范、诉讼催收、破产清算等解决方案,帮助个人与企业高效回笼资金,规避债务陷阱。
债权转让后债务人不履行怎么办

债权转让后债务人不履行怎么办

《民法典》第546条规定,债权转让必须通知债务人,否则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债务人收到有效通知后仍不履行义务,受让人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要求还款。即使原债权人已经转让债权,债务人仍有权向新债权人主张原有抗辩权,主张债务已清偿或存在合同瑕疵。但若债务人故意拖延或恶意违约,受让人可申请强制执行其名下财产。

遇到老赖别慌!3步教你应对债务违约

第一步:翻出你的证据宝箱。检查转让协议是否包含债务人签章、确认函等关键文件,就像去年杭州某贸易公司案例,因缺少债务人签字确认的转让通知,导致官司败诉。第二步:发送律师函要讲究策略。建议采用双挂号信+短信+邮件三管齐下,有个建材商通过公证送达催款函,成功在法庭上获得有利证据。第三步:起诉前记得查清财产。去年有个典型案例,债权人通过提前申请财产保全,冻结了债务人刚入账的80万工程款。

法院撤销抵押权的条件

法院撤销抵押权的条件

《民法典》规定,抵押权作为担保物权的核心类型,其撤销必须符合法定条件。法院在审理撤销抵押权案件时,主要考量三个关键要素:主债权消灭的客观事实、抵押登记程序的合法性瑕疵、以及当事人意思表示的真实性。当借款已全额清偿但未及时注销登记时,抵押人可依据《民法典》第393条主张撤销,这体现了担保物权的从属性原则。

抵押登记了还能反悔?这5种情况能翻盘

老张去年把房子抵押给银行后,发现合同里藏着霸王条款,这种情况能撤销抵押吗?实际上生活中存在不少可撤销抵押的情形:

债权人撤销权司法解释

债权人撤销权司法解释

当债务人偷偷转移财产导致债权人拿不回钱时,法律赋予债权人一把后悔药——撤销权。《民法典》第538-542条及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债权人可请求法院撤销债务人损害债权的行为。司法解释就像操作说明书,明确了什么情况下能撤销怎么证明多久内有效等关键问题,让纸上权利变成真金白银。

一、司法解释三大实战亮点

上海某建材公司欠款案中,老板把名下房产1元转给亲戚,法院依据司法解释认定明显不合理低价,判决撤销交易。这背后体现司法解释的三大核心规则:

儿子欠债被起诉父母财产受影响吗

儿子欠债被起诉父母财产受影响吗

正常情况下,儿子欠债被起诉不会直接影响父母的财产。《民法典》第13条和第1065条,成年子女与父母属于独立民事主体,财产各自所有。除非出现以下三种情况:①父母自愿为儿子提供担保;②父母名下财产实际由儿子操控(需债权人举证);③父母继承儿子遗产但未放弃继承。其他情况下,法院无权直接冻结或执行父母的房产、存款等财产。

关于父债子还的五大误区

误区1:一家人就要一起背债
很多催收公司会恐吓全家上黑名单,实际上法院只会将欠款人本人列为失信被执行人。父母照样能坐高铁、高消费,除非他们自己也是共同债务人。

对票据纠纷有管辖权的法院是

对票据纠纷有管辖权的法院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十六条和《票据法》第十五条规定,票据纠纷案件由票据支付地或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这里的票据支付地指的是票面记载的付款人营业场所所在地,若未明确标注则以付款人注册登记地为准。举个例子:一张上海公司签发的汇票上写着付款地为深圳市,那深圳和被告所在地法院都有管辖权。

票据纠纷管辖全攻略:打官司前必看!

最近有位做建材生意的王老板拿着30万的商业汇票找我咨询,对方公司拖着不兑付,他纠结是该去自己公司所在地起诉,还是跑到对方老巢打官司。其实这个问题困扰过很多中小企业主,今天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讲讲。

执行过程中可以转让债权吗

执行过程中可以转让债权吗

当判决进入执行程序后,很多债权人会产生疑问:这钱还能转手给其他人追讨吗?《民法典》第545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执行中变更、追加当事人若干问题的规定》第9条,法律明确允许债权人在执行阶段转让债权。但必须满足两个核心条件:第一,书面通知执行法院;第二,不得损害他人合法权益。举个栗子🌰,张三打赢官司后把100万债权转给李四,只需拿着转让协议去法院办手续,李四就能代替张三继续追债。

执行阶段债权转让的三大操作指南

最近帮朋友处理了个典型案例:某建筑公司把工程款债权在拍卖阶段转给资产管理公司,结果多收回30%款项。这里给大家划重点:

欠款多少钱法院才会受理

欠款多少钱法院才会受理

经常有人问:对方欠我500块钱,法院管不管这事?作为法律从业者,我可以明确告诉大家:《民事诉讼法》第122条规定,法院受理民事案件没有设置最低金额门槛!也就是说,哪怕只欠1块钱,只要符合起诉条件,法院都必须受理。不过法院会案件性质分流处理,5000元以下的纠纷适用小额诉讼程序,但这和是否受理完全是两码事。

为什么总有人说法院不管小额欠款?

这个问题背后其实藏着三个常见误解:第一是混淆了受理和执行的概念,第二是不了解诉讼成本,第三是道听途说的错误信息。去年我处理过一起230元的借款纠纷,当事人拿着微信转账记录和聊天截图成功立案,通过调解拿回了欠款。

案件第三人是否要承担责任

案件第三人是否要承担责任

在法律实务中,第三人的责任认定成为案件争议焦点。《民法典》第1165条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这里的行为人既包括直接行为人,也包含具有法律因果关系的第三人。判断第三人是否需要担责,关键在于三个要素:是否存在过错行为、是否形成因果关系、是否造成实际损害。在共同侵权案件中,教唆帮助他人实施侵权的第三人,依据《民法典》第1169条就需承担连带责任。

现实中的第三人责任百态

去年处理过一个交通事故案件特别典型。张三开车撞伤李四,事故起因竟是王五在路边突然打开车门导致张三紧急避让。这种情形下,王五作为第三人是否需要担责?最终法院判决王五承担30%责任,因为他未观察后方来车就开门的行为明显存在过错。

借款可以在原告地起诉吗

借款可以在原告地起诉吗

《民事诉讼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而最高法院司法解释,借款合同纠纷中接收货币一方所在地即为合同履行地。原告是出借人,其户籍地或经常居住地可作为接收货币的合同履行地,从而获得原告地法院的起诉权。张三在北京借钱给李四,即使李四户籍在深圳,张三仍可选择在北京起诉。

为什么要在自己家门口打官司?

去年我朋友小王就遇到糟心事:借给杭州网友30万,对方玩失踪。他原本以为要去杭州起诉,后来律师告诉他直接在武汉起诉就行,省下差旅费不说,本地法院沟通更方便。果然立案后3个月就拿到胜诉判决,现在正在申请强制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