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如何约定管辖法院
《民事诉讼法》第35条规定,合同当事人可以通过书面协议选择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等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的人民法院管辖。但有个重要前提:不得违反法律对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建设工程合同纠纷属于不动产纠纷,必须由工程所在地法院管辖,这时候双方就不能随便约定其他法院。
手把手教你写个靠谱的管辖条款
最近有个做装修的朋友就吃了大亏,合同里写了争议提交北京市朝阳区法院管辖,结果工程在昌平区。法院以违反专属管辖为由驳回了起诉,光律师费就白花了2万多。那到底怎么约定才有效?记住这三个诀窍:
第一招:优先选自己主场。你是供货方,就把管辖法院定在自己公司所在地,对方违约时不用跨省打官司。有个做服装批发的老板,所有合同都约定自己所在地法院,去年处理5起欠款纠纷,光差旅费就省了8万多。
第二招:避开专属管辖雷区。涉及房产、土地、建设工程的合同,老老实实按法律规定写。有个开发商在购房合同里约定仲裁条款,结果法院认定房屋买卖属于专属管辖,仲裁协议无效,白白耽误半年时间。
第三招:约定要明确。见过最离谱的条款写由有管辖权的法院审理,这等于没约定!正确的写法应该精确到区县法院,由杭州市滨江区人民法院管辖。去年有个物流公司因为写错浦东新区写成浦东区,差点被对方提出管辖权异议。
签合最容易踩的4个坑
1. 格式条款埋陷阱:某健身房的会员合同用极小字体写着争议提交西藏某法院管辖,这种明显加重消费者负担的条款被认定无效。
2. 涉外合同乱约定:和国外公司签合约定双方均可选择本国法院管辖,这种模糊条款打起官司就是扯皮大战。正确做法是明确选择一个第三地或约定仲裁。
3. 电子合同不:现在很多电子签约平台会自动生成管辖条款,有家电商公司被默认约定到平台所在地法院,后来维权成本直接翻倍。
4. 变更合同忘修改:见过最惨的案例是合同改了交货地却没改管辖条款,原本约定的法院离新交货地2000多公里,光取证就多花了7万块。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1:能约定两个管辖法院吗?
答:可以但没必要!《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30条规定,管辖协议约定两个以上法院的,原告可以任选其一起诉。不过实践中出现两个法院互相推诿的情况。建议还是明确约定单一法院,避免节外生枝。
问题2:合同无效会影响管辖条款吗?
答:不一定!最高院有判例明确,合同中的管辖条款具有独立性。即使整个合同被认定无效,只要管辖条款本身符合法律规定,法院仍然可以据此确定管辖权。但是因欺诈、胁迫签订的管辖条款,可以单独主张无效。
问题3:网购平台的管辖条款有效吗?
答:看是否尽到提示义务。《电子商务法》规定,平台用加粗、弹窗等方式显著提示的管辖条款有效。有个典型案例,某平台用灰色小字写的管辖条款被判无效,最终按消费者住所地法院管辖。
问题4:约定外省法院会不会很麻烦?
答:要考虑3个成本:律师跨省办案的差旅费、证据调取难度、执行效率。建议交易金额20万以下的合同,尽量约定本地法院。有个做机械配件的小企业主,坚持所有合同约定本地法院,3年来处理17起纠纷,平均结案时间比外地案件快4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