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双方约定管辖法院如何写
《民事诉讼法》第35条,合同双方可以通过书面协议选择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等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的人民法院管辖。但必须三个要点:第一必须采用书面形式,第二不得违反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规定,第三必须明确法院名称。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的写法才具有法律效力,而模糊表述甲方所在地法院因无法确定管辖机构被认定为无效。
手把手教你写出专业又安全的管辖条款
去年有个客户吃过大亏,他们在采购合同里写的是纠纷由供货方所在地法院管辖,结果供货商注册在西藏某县,发生纠纷后光是差旅费就花了十几万。这个案例告诉我们,约定管辖法院不能图省事,得讲究策略。
推荐两种实用写法:
1. 精准坐标式:直接写明XX市XX区人民法院,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这种写法最稳妥,尤其适合本地交易。
2. 选项菜单式:可以约定甲方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这样保留了一定选择空间。但要不能超过两个选项,否则被认定约定不明。
最近帮一个跨境电商客户设计条款时,我们玩了个小花招:约定卖方所在地商事仲裁委员会仲裁,若仲裁条款无效则提交杭州互联网法院管辖。这样既优先仲裁又设置备用方案,客户特别满意这个双重保险设计。
必须绕开的5个大坑
见过最离谱的条款写着发生纠纷找宇宙最强法院解决,这玩笑开大了直接导致条款无效。实践中常见雷区包括:
1. 虚拟地点:像阿里巴巴总部所在地法院,谁知道是余杭还是西湖区?
2. 跨级约定:普通买卖合同非要写由最高人民法院管辖,这明显违反级别管辖规定。
3. 打马虎眼:双方友好协商解决这类表述等于没约定,真出事了还得按法定管辖来。
4. 专属管辖硬刚:去年有个建设工程合同非要约定上海法院管辖,但法律规定这类案件必须由工程所在地法院管辖,结果条款作废。
5. 外文混搭:中英夹杂写dispute提交上海市浦东新区court处理,这种杂交写法产生歧义。
特殊场景生存指南
帮网红处理MCN合发现,这类合作涉及多地履行——直播在杭州、结算在上海、纠纷在北京。我们设计的是阶梯条款:
协商,30天未果提交杭州互联网法院;若涉及知识产权争议,直接由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管辖
涉外合同更要去年帮外贸公司设计的条款是:
本合同适用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争议提交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上海分会仲裁,仲裁裁决是终局的。若仲裁条款无效,双方同意由上海金融法院管辖
这种设计既符合国际惯例,又确保境内法律救济途径。
常见问题Q&A
问题1:能约定两个管辖法院吗?
可以!最高法司法解释,约定两个以上法院且能够确定的,原告有权选择一个起诉。由甲方住所地或货物交付地人民法院管辖,只要这两个地点明确,条款就有效。
问题2:约定的法院太远怎么办?
签订合就要有前瞻性。建议弱势方争取约定对自己便利的法院,要求由合同履行地法院管辖时,把履行地定为己方所在地。已经签了不利条款,可以尝试举证证明该约定造成显失公平,但成功率很低。
问题3:涉外合同能随便选外国法院吗?
可以选,但要考虑三个因素:1.该国是否与有司法协助条约 2.判决能否在国内执行 3.是否约定了准据法。建议搭配仲裁条款,争议提交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仲裁,适用英国法,这样比直接约定外国法院更稳妥。
问题4:电商平台的格式条款有效吗?
管辖条款采用加粗、弹窗等显著方式提示,且不存在明显不公,有效。但去年有个案例,某平台把管辖法院设在西藏并用浅灰色小字标注,法院最终以未尽提示义务为由认定条款无效。
问题5:约定后还能变更管辖法院吗?
双方协商一致可以修改,但必须签订书面补充协议。有个典型案例:双方邮件同意改换管辖法院,但因未签书面文件,法院仍按原约定处理。切记口头变更不作数,白纸黑字才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