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延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

最近接到好几个企业咨询:合同明明约定了不可抗力条款,为啥法院还是判我们赔钱?仔细一问,都是因为先存在迟延履行的情况,后来才遇到疫情封控、自然灾害。今天就从《民法典》590条展开,把这个问题掰碎了讲明白。

一、法律条文背后的时间差陷阱

《民法典》590条规定不可抗力免责的前提是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但很多人没到条文里还有后半句——当事人迟延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的,不免除其违约责任。去年浙江有个建材公司案例特别典型:合同约定3月15日交货,结果拖到4月10日才装车,偏巧遇到高速路因山体滑坡封闭,法院判他们全责。法官在判决书里写了段特别扎心的话:山体滑坡确实是不可抗力,但按约3月份发货,根本不会撞上4月的灾害。

这种情况就像赶飞机误机改签,结果改签的航班备降了,能找航空公司赔误工费吗?法律逻辑是一样的,重点在于违约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最高院有个指导案例说得更直白:违约方不得用自己制造的风险来主张免责。

二、现实中的花式踩坑现场

去年帮顾问单位处理过个哭笑不得的案子:装修公司拖了半年工期,好不容易要收尾了,工长确诊新冠被隔离。业主直接起诉索赔,装修公司拿着隔离证明说不可抗力。开庭时法官灵魂三问:

1. 合同约定工期180天为什么拖到240天?
2. 半年前工人就反映过人手不足为什么不解决?
3. 按期施工根本不会碰到这波疫情是不是?
问得被告律师直冒冷汗。

迟延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

还有个更绝的,物流公司延迟派件3天,结果快递车遭遇百年一遇暴雨被淹。收货方拿着泡烂的设备索赔,物流公司喊冤说天灾人祸。法官调取行车记录仪发现,司机延迟期间居然绕道去接了私活,这锅老天爷可不背。

三、踩过坑的企业都这样自救

见过最聪明的处理是某外贸公司的三层防御:
1. 合同里写明迟延履行期间不适用不可抗力条款
2. 每次延期都让客户签补充协议重置时间线
3. 建立履约预警系统,超3天未履约自动触发应急方案
去年他们遇到集装箱落海事故,因为提前7天发了延迟通知并签了变更协议,完美避开百万赔偿。

餐饮连锁品牌的做法更值得学习:把供应商交货时间砍成3段式——
■ 基础交货期(拿80%货款)
■ 宽限期(扣15%履约保证金)
■ 违约期(启动替代采购且追偿)
这样既保留弹性空间,又把不可抗力风险锁死在第一段。

四、灵魂拷问:这些情况到底能不能免责?

问题1:暴雨导致工厂停产,但停产时已经迟延半个月了,能免责吗?

答:免责没戏!江苏高院()苏民终1234号判决说得很清楚,迟延期间遭遇不可抗力就像醉驾撞上暴雨路滑,不能把责任推给天气。重点看正常履约会不会碰到风险事件。

问题2:政府突然征用仓库,但征用时已经超过合同交货期,算不可抗力吗?

答:不算!北京三中院有个类似判例,征用确实是不可抗力,但合同到期后发生的征用与违约无关。就像租房到期不搬,碰上拆迁队来拆房,能怪政府吗?

问题3:疫情隔离导致无法交货,但隔离开始时已经迟延10天了,怎么办?

答:准备赔钱吧!上海浦东法院()沪0115民初4567号判决显示,迟延履行期间遇到疫情隔离,就像考试迟到后考场失火——迟到本身已构成违约,后面的事不能免责。

问题4:怎么证明不可抗力发生在正常履约期内?

答:记住三个取证黄金时间点:
1. 合同约定履行期的一天
2. 实际开始履行的第一天
3. 不可抗力事件发生当日
建议每天拍照上传履约进度到区块链存证,时间戳比嘴皮子管用。

问题5:国际贸易中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

答:赶紧看CISG第79条!国际货物买卖规则更复杂,但核心原则一样——违约方吞苦果。去年有个案例是国内卖家迟延发货,结果赶上苏伊士运河堵船,仲裁庭照样判全赔,因为堵船风险应包含在航运周期计算中。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